Tuesday, 30 June 2009

想嫁有钱人

以下的故事,是我很久以前收到的一封 fwd email。

x x x

一个年轻漂亮的美国女孩在美国一家大型网上论坛金融版上发表了这样一个问题帖:我怎样才能嫁给有钱人?

"我下面要说的都是心里话。本人25岁,非常漂亮,是那种让人惊艳的漂亮,谈吐文雅,有品位,想嫁给年薪 50万美元的人。

你也许会说我贪心,但在纽约年薪100万才算是中产, 本人的要求其实不高。这个版上有没有年薪超过 50万的人?你们都结婚了吗?我想请教各位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嫁给你们这样的有钱人?我约会过的人中,最有钱的年薪 25万,这似乎是我的上限。要住进纽约中心公园以西的高尚住宅区,年薪25万远远不够。

我是来诚心诚意请教的。有几个具体的问题:

一、有钱的单身汉一般都在哪里消磨时光? (请列出酒吧、饭店、健身房的名字和详细地址。)

二、我应该把目标定在哪个年龄段?

三、为什么有些富豪的妻子看起来相貌平平?我见过有些女孩,长相如同白开水,毫无吸引人的地方,但她们却能嫁入豪门。而单身酒吧里那些迷死人的美女却运气不佳。

四、你们怎么决定谁能做妻子,谁只能做女朋友? (我现在的目标是结婚。)"

——波尔斯女士.

.

下面是一个华尔街金融家的回帖:

"亲爱的波尔斯: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看完了贵帖,相信不少女士也有跟你类似的疑问。让我以一个投资专家的身份,对你的处境做一分析。

我年薪超过50万,符合你的择偶标准,所以请相信我并不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跟你结婚是个糟糕的经营决策,道理再明白不过,请听我解释。

抛开细枝末节,你所说的其实是一笔简单的"财""貌"交易:甲方提供迷人的外表,乙万出钱,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但是,这里有个致命的问题,你的美貌会消逝,但我的钱却不会无缘无故减少。事实上,我的收入很可能会逐年递增.而你不可能一年比一年漂亮。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是增值资产,你是贬值资产,不但贬值,而且是加速贬值! 你现在25,在未来的五年里,你仍可以保持窈窕的身段,俏丽的容貌,虽然每年略有退步。但美貌消逝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如果它是你仅有的资产,十年以后你的价值甚忧。

用华尔街术语说,每笔交易都有一个仓位,跟你交往属于"交易仓位"(trading position),一旦价值下跌就要立即抛售,而不宜长期持有——也就是你想要的婚姻。听起来很残忍,但对一件会加速贬值的物资,明智的选择是租赁,而不是购入。

年薪能超过50万的人,当然都不是傻瓜,因此我们只会跟你交往,但不会跟你结婚。所以我劝你不要苦苦寻找嫁给有钱人的秘方。顺便说一句,你倒可以想办法把自己变成年薪50万的人,这比碰到一个有钱的傻瓜的胜算要大。

希望我的回帖能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对"租赁"感兴趣,请跟我联系。"

——罗波.坎贝尔(J·P·摩根银行多种产业投资顾问)

Sunday, 28 June 2009

清点 Sungei Bagan 的资产

这是一篇于去年3月份发表在Cari论坛的旧文章。

当时和一位网友讨论 Sbagan 时,发觉它的主要活动不是种植业,而是投资。我计算一下它的总资产,觉得它的股价被低估,于是就把它放进我的 watch list 里。后来,在 RM2.40 时买了一点点。

文章内的数据,是根据2007年财报计算的,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对 sbagan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份最新的财报来自己算一下。。。

阅读全文。。。

Wednesday, 24 June 2009

简单投资: Net Working Capital 选股法。

这是 Graham 在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中建议的多种选股方法中,最著名而简单的一个策略。

或许是因为它背后的逻辑实在太过简单有力,不大有人相信它能够带来巨大的回酬。又或许是选股方法太过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单调、沉闷的重复同样的动作),执行起来不够刺激好玩,它也无法引起很多人的兴趣。然而,就这个简单的方法,让投资大师 Walter Schloss 在他的五十年投资生涯中,取得了平均 20% 的年回酬率。

先来看看这个投资方法背后的逻辑。

这个策略,就是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按照 Graham 的定义,Net Working Capital = current asset - total liabilities,也就是流动资产减掉总负债 (这个定义与今天的会计准则不一样,会计上的 net working capital 一般是指 current asset - current liabilities)。

Graham 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不是一家面临亏损的公司,内在价值没有理由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因为在计算 Net working capital 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计入 Fixed Asset。如果我们以 Net working capital 来代表公司的内在价值,那么我们就是把所有的固定资产的价值都当作零来看待了,这是对公司价值多么保守的估计!

如果我们能够以相等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它的 Fixed Asset 对我们来说,就已经是全部免费的了。若能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买入,那不是非常值得吗?因此,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交易的股票,是属于被非理性低估的股票。当价格恢复正常时,它应该要回到 Net Working Capital 以上的水平。

当然,投资股票要有一定的回酬率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安全边际,因此Graham 的建议,是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三分之二(67%)之价格买入,等到股价回到合理的水平,或已达到所要求得回酬率,就卖出。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逻辑是可行的。但人们会想: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好的交易吗?一家公司的股价低得这么不合理,会不会是有问题的公司?这种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Net working Capital 投资法有几个附带条件。

  1. 一定要分散投资。
  2. 不要买入正在面临亏损的公司。(或者,基于任何理由,你认为将会面临亏损/倒闭的公司)
  3. 第三,由于有些股票会出现长期被低估的情况。因此,如果两、三年内股价无法恢复到合理水平,也要卖出。

其中第1、2点是必须严格执行的。第3点有关持股时间的,则可根据个别情况调整。以 Walter Schloss 为例,他所买入的股票,平均持有时间为四年。

了解它的逻辑后,再来看:Net-Working-Capital 选股法,容易执行吗?

这个选股法应用起来蛮简单的。只需打开随便一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拿 current asset 减掉 total liabilities,再除以股票数量,就可以得出每股 Net working capital 是多少。只要公司的股价低于每股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三分之二、在过去几年又没见亏损,这支股票马上入选。如果股价不合标准,就 next。我们把上市公司一家一家拿来检验,选出10 支符合条件的股票来分散投资,整个买入过程就大功告成了。

(当然,在选股过程中可以加入其它的条件,比如说:零负债、股息高、现金雄厚、。。。等等。 一来可降低风险;二来可能提高回酬率。)

买入后要做什么呢?什么都不必做,就是等。看手上持有的哪一支股票价格上升到了我们所要求的水平,直接卖出,再寻找另一个符合买入条件的来取代它。如此周而复始的重复同一个动作(很闷哦。。。。),让投资组合不断的增值。

这实在是太简单了!

有些人会问,股价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实在有点不合理,真的能够找到这么多家公司来分散投资吗?(会不会都买到一些要死不活的公司?)这个问题,要你真的去寻找过,才会有答案。Walter Schloss 的成功,证明了这个策略在美国这个“有效”市场也是行得通的。

去年(2008),我本身也成立了一个 Net working capital 投资组合,来检验一下这个策略能不能在大马股市取得成功。目前,它还属于试验性阶段。

Monday, 22 June 2009

如何选出优质成长股: Fisher 选股法。

曾经有人问过 Fisher,他所拜访公司,和他真正买入的公司,数量上的比例是多少?Fisher 让他们猜。有人猜 250,有人猜 50。

Fisher 给的答案呢?是 2.5。

没有搞错,他只需要拜访两、三家公司,就可以找到一家来投资。原因简单,他不是每间公司都去拜访的。而且,Fisher 选股从来没有以财务报表作为选股的开端的。

Fisher 选股的第一个步骤。日常生活中,Fisher 认识很多的投资者,其中有一些是 Fisher 认为他们在选择成长股方面非常优秀的。Fisher 的投资灵感,大部分都是来自这些投资家。另外还有一小撮投资 idea 是源原自一些技术人员、科学家、生意人等。通常,只需跟这些人聊上几个小时,Fisher 就能够从中找到一些他感兴趣的公司。接下来,他会怎么做?这里,Fisher 说,他有三不做:

  1. 不在这时去接触公司管理层。
  2. 不会花几小时去仔细的视公司每年的财报、资产负债表的逐年变化等等。
  3. 不会去问 Broker 对这家公司的看法。

他会做的是,简单的瞄一下公司的财务报表,以了解公司的资本架构、财务状况。他也可能从公司 prospectus 中,去寻找一些他有兴趣知道的资讯,如公司的股东、赚幅、成本等。对公司有了初步了解后,他会进入第二步骤。

第二个步骤。Fisher 利用他的人脉、网络,尽可能去接触到和该公司有关联的人,如: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旧员工、等等。。。来打探公司的能力。这个环节是难度最高的。但 Fisher 有他的人脉。他说,一般上银行家都乐意作介绍人,让他认识那些他想接触的人,并和他们“闲聊”。那,如果用尽了所有人脉、办法,都接触不到有关的人物呢? 很简单,Fisher 干脆放弃研究这家公司,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

唯有当他从“闲聊”中收集到了该公司有关那 15 项检验标准 的大部分资讯时,Fisher 才会走到第三个步骤 -- 拜访公司。Fisher 说,唯有在你对一家公司有了近乎全面的了解后,你的拜访才有意义。你才能够知道要问什么问题、及该找哪一个人来问。当Fisher 决定去拜访一家公司时,其实对那家公司已经有了很大的了解了。拜访公司的管理层,只是在求证他打听回来的资讯,或填补一些空白。

总的来说,对于他所感兴趣的公司与所买入的公司在数量上的比例,Fisher 自己给的估计是:

  • 若是指 “有可能会去研究”的公司,那大约每 250 家公司才会有一家被他买进。
  • 若是说 “所研究的公司” 中,则约每 40~50 家公司才会有一家他会投资。
  • 若是他去拜访的公司,平均每 2.5 家公司就会有一家被他选中。

很多人看了上述 Fisher 选股的步骤,马上的反应是:花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寻找一支股票,值得吗?针对这种问题,Fisher 会反问: 环顾你周围,有什么事情是能够让你在第一年投入 $10,000 后,不必再作什么努力(每年只花一丁点儿的时间检查公司情况是否有变化),就可以在十年后得到 $100,000 回酬的? Fisher 认为,很难找到其它活动,能够像寻找成长股那样,以那么少时间,就可以换取那么高回酬的。

我本身也觉得,如果能够找到一家值得长期持有的成长股,所花的时间是值得的。这个时间,我愿意花。但我觉得,Fisher 方法的难度在于建构像Fisher那样那强大的人际关系网,那不是普通人能够随便做到的。还有,Fisher 那“闲聊”本事,我还有排才能学会。

.

Monday, 15 June 2009

平均数字。

问大家一个问题: 首先,根据统计,成年人的腰围平均是 32 寸。如果今天你要买件裤子给自己,请问你会买几号的裤子?

(想好答案才继续往下阅读)

阅读全文。。。

Sunday, 14 June 2009

经济学家的话。

甲乙两人乘气球升空遨游,因为风势很大,气球飘得很远,他们不知身在何方。 他们把气球下降至离地约20米,然后大声问一路过路人:“请问我们在什么地方?”路人回答:“你们在气球里。”甲对乙说,此公肯定是经济学家,因为他的答 案正确但一点用处都没有。

x x x

一位经济学家去华盛顿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当站在恐龙化石面前时,他对身边的游客说:“这只恐龙的岁数足足有20亿年零10个月。”

游客惊讶且恭敬地问道:“您从哪里得到如此准确的信息?”经济学家不无自豪地回答说:“10个月前我来此参观过。那时讲解员告诉我这只恐龙已经20亿岁了。”

x x x

甲:“听说经济学家总在说谎。你能否告诉我,如何判定他在说谎?” 乙:“经济学家大都比较诚实,很少掩饰。你只要注意他的嘴就行了,嘴一动,他就在说谎。”

x x x

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漂流到孤岛上,十分饥饿。

这时海面上漂來一个罐头。物理学家说:“我们可以用岩石对罐头施以动量,使其表层疲劳而断裂。”化学家说:“我们可以生火,然后把罐头加热,使它膨胀以至破裂。”经济学家则说:“假设我们有一个开罐头的起子……。”

x x x

三个计量经济学家外出打猎,遇上一只大鹿。

第一位扣动扳机,但未击中,左偏了一米。第二位计量经济学家随后射击,也未打中,右偏了一米。第三位先生没有开枪,但是却胜利地欢呼道:“我们确定了它的位置,我们能逮住它了。”

x x x

有人告诉一位数学家,一位理论经济学家和一位计量经济学家说,旁边那间黑灯瞎火的密闭房间里有只黑猫,看他们谁能逮得到。其实,房间里根本没有猫。

数学家先进去,拼命找那只并不存在的猫,结果发了疯,进了精神病院。

理论经济学家进去折腾一番,没找到猫,却不气馁,出来后还得 意洋洋地说,他可以搞一个数学模型,精确地描述他在房间里的运动轨迹。

计量经济学家蹑手蹑脚趟进黑房间,花了一个多钟头找寻那只并 不存在的猫。只听他在屋里大叫:“哎哟,脖子被猫挠了一下!”

.

Saturday, 13 June 2009

知不知道,其实 Socso 的保障是很好的?

保险,是理财的其中一个重要得环节。可是,对于 Socso 这个几乎人人都有的保险,很多人却是不大了解、也没什么兴趣要去了解的;尤其是华人。

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大家对 Socso 提供的保障有个初步的了解。想要知道得更深入的,可亲自浏览 perkeso 的官方网站:www.perkeso.gov.my

x x x

人们对Socso最大的误解是:只有在工作时发生的意外,才可以索赔。

阅读全文。。。

Friday, 12 June 2009

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从一个网友的 blog 里看到的。很有意思的一段谈话:

.

Thursday, 11 June 2009

LCC 简介。

很多人以为,LCC是以“薄利多销”为经营理念的。它们的机票价格这么低,是因为它们的利润微薄。

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LCC之所以能够提供这么低的票价,是因为它们的成本架构。 所有的LCC都想尽办法把成本尽量的压低, 再回馈给顾客的。 因此,机票价格比传统航空低了多少,就表示它们的成本降了多少。

事实上,成功的 LCC,如 southwest, Ryanair, AirAsia,它们的 profit margin 都比传统航空公司高。 因此,它们不怕经济不景气,不怕竞争,更不怕“资本雄厚”的其它大公司和它们打削价战。

它们是如何达到低成本、高利润的呢?成功 LCC 的运作模式一般拥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阅读全文。。。

Wednesday, 10 June 2009

东南亚的 LCC - (2008)

Note: 本文完成于 2008年2月,曾发表于cari论坛,是我为了研究 AirAsia 所作的功课。主要是由网上所搜寻得来的一些零碎资料拼凑而成的。

这一年多来,局势显然改变了许多。但这些历史资料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它可以让我们重温一下整个局势是如何变化着的。迟点,有时间的话,希望能够写一篇 2009 年的跟进报告。

本文共有十个部分:

阅读全文。。。

天然胶与人造胶手套的比较

其实,天然胶有很多比人造胶强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弹性非常好,戴上后手指的触觉也较敏感,这对于医生来说,(不论是做检查或手术),是非常重要的。也有研究显示天然胶的保护功能比人造胶好。

集结那么多品质上的优点,加上价格又便宜,所以天然胶手套在医药卫生领域遥遥领先于nitrile-glove,约有 75%的market share。(忘了从哪看过的数据,可能有误,请大家自己double-check。)

然而,天然胶手套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人会对橡胶敏感。这 latex-allergy主要是由天然胶内的某些蛋白质造成的。而人造胶补足了天然胶这方面的缺点,因为到目前为止它仍没有 allergy 的问题。

近年的发展:latex-glove已可采用一些技术如chlorinate和polymer-coating等,减低allergy的可能性。nitrile-glove的制造技术也使得它在弹性、舒适性、耐用性方面渐渐的达到天然胶的水平。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别已越来越小。

目前,在医药领域(尤其是动手术时),由于不能事先确定病人是否对橡胶敏感,为了安全起见(加上nitrile-glove的品质已有所改善),有些医院会规定医生只用 nitrile-glove。所以,近年来 nitrile-glove的需求增长率都比 latex-glove来得高。

有关天然胶与人造胶的比较、latex-allergy 的资料。

一些基本、大概的知识,可从各手套公司的网站上找到。(虽然,可能有点不够客观)。这里介绍两个:

  1. http://www.sealpolymer.com.my。(从 menu 点选 resource 项目)
  2. http://www.dontheglove.com 。这网站有4种手套 (latex, nitrile, vinyle, synthethic):分别介绍不同种类手套的优、缺点。还有一些比较详细文章(resource link在网页底部)。

以下的网站,可让有兴趣的人对这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

  1. http://professional.ansell.com.au。(从 menu 点选 Education项目,可以找到很多 .pdf 文件供 download。多数都是短篇文章还不错。)
  2. http://www.cardinal.com/us/en/solutions/latex/index.asp。(连 clinical study都有,比较学术性,我本身就没什么时间去看了。)

《三国外传》 之 司马懿与曹操

这是大约一年半前,在Cari论坛发表的一时兴起之作。现在只是把它重新整理、收录在这里。

故事有点长,内容是关于 Topglov 的发展。有兴趣者可以慢慢品尝。。。。

阅读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