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5 November 2009

把 PBB-CJ 换成 CL。

最近的动作:

  • 在 16.5 sen 买入了 16000 股的 PBB-CL,付 RM2656。
  • 在 81 sen 把手上的 8000 股 PBB-CJ 卖掉,得 RM6444。

一买一卖,套现了 RM 3788。

非常巧合的,这数目刚好等于我当初投入 PBB-CJ 的钱。(请看 《杠杆投资 Publick Bank: 缘起》

.

这次行动所得到的益处:

  • 用 16000 股 CL 来代替 8000 股 CJ,保留了相等于 2000 股 PBB 的转换比例。因此,如果 PBB 股价继续上升,未来赚益潜能是一样的。
  • 但由于套现了大半的现金,即使有“第二波熊市”,损失风险已相应的减少了一点。不管 PBB 股价下跌多少,损失的上限将会是目前所投入 CL 的金额(RM2656)。

坏处是:

  • 损失了 CJ 的折价(约2.2%) ,承担了 CL 的溢价(约2.9%)。
  • 加上交易费,这次行动的总成本,估计为 RM1200 左右。

.

总结: 这次行动,是以牺牲了相当于 PBB 股价 5% 的未来赚益,达到了套现、降低风险的目的。

.

Thursday, 5 November 2009

Call-Warrant 的避险功能。

很多人以为,Call Warrant 都是属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其实,若运用得当,CW 也可以作为降低风险的工具。

最近,市场上弥漫着 “第二波熊市近了” 的气氛,许多人开始担心股票价格的下跌风险。 但如果完全退出市场,又担心卖出后,万一股票价格不跌反升,那不是错失了赚钱的机会吗?

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就是卖出股票的同时买入它的 CW。

例如,假设我目前手上持有 1000 股的 Public Bank 股票。这天 PBB 股价为 RM10.80,PBB-CL 价格为 16.5 sen。若要减低股价下跌的风险,我可卖掉 手上持有的 1000 股 PBB(得 RM10800),再以 RM1320 买入 8000 股 PBB-CL 。扣掉交易费后,我总共套现了约 RM9400。

如此安排后,即使股灾降临,PBB 股价跌回 RM7 以下,我面临的损失最多止于那投入CW 的 RM1320 罢了。 若股灾不来,PBB 价格一路上扬,我手上所持有 CW 所带来的赚益,会与持有 1000 股的 PBB 相当。。。也就是说,我在享有股价上升潜能的同时,建立了损失的下限(也就是降低风险)。

当然,这种策略是有代价的,其中包括:

  • 把股票换成 CW 的期间,无法收取股息。
  • 若 CW 是以溢价交易,则会损失相当于这溢价的价值。
  • 交易费带来的损失。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上述三项所带来的损失是很微小的 (比如说,某 CW 以零溢价或折价交易时)。这时候,用 CW 来避险的策略就显得格外有吸引力了。。。当然,这么“好康”的事情,肯定是不会常有的。但若肯多加留心,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机会的。不久前的 PBB-CJ 就是个好例子。

Monday, 2 November 2009

经济,价格与价值。

中学课本如是定义经济学:

世上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欲望是无穷的。如何以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更多人的更多欲望,这就是经济学。

换句话说,经济学,是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经济学家们的测量准绳,往往不是价值,而是价格。

现在的人都爱讨论,经济在衰退吗?经济正复原吗?经济怎么怎么样了。。。他们根据什么数据来判断? 是 GDP 吗? 是通货膨胀率吗? 。。。请问这些数据代表的是什么?是价格。然而,价格与价值,往往是不相称的。以价格来衡量的经济,是不可靠的。

x x x

比如。。。

政府说,Proton 为我们国家创造了多少 GDP,为我国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 汽车入口税为政府带来了多少收入。。。然而,当每个人民都必须花上一级的价钱来购买三级的汽车时,请问 proton 到底是为我们带来了价值,还是破坏?

又比如。。。

不久前,马航的某高层发表伟论说: 廉价航空公司的出现并没有为世界带来价值,而是带来破坏。还给出数据证明,说自从 LCC 的出现以来,航空业的总体营业额下降了,“经济蛋糕”变小了。。。云云。典型的经济学家论调。

然而,廉价航空公司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能以更低的价格, 飞往更多、更远的地方,实现更多的梦想。难道它不是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吗?难道总体经济不是变得更好了吗?

x x x

重温一个有关 GDP 的故事。。。

有两个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天才青年,他们经常为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争辩不休。

一天饭后去散步,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两位杰出青年又 争了 起来,正在难分高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五千万。五千万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呢?乙 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得出 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五千万。

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一堆狗 屎,这时候乙开始剧烈的反胃,而甲也有点心疼刚才花掉的五千万了。于是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五千万。于是,甲毫 不犹豫吃了下去!甲心满意足的收回了五千万。可突然,天才们同时嚎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却白白的吃了两堆狗屎!

他们怎么也 想不通,只好去请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泰斗给出解 释。 听了两位高足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嚎啕大哭起来。好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泰斗颤巍巍的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 “1 亿啊!1 亿啊!我亲爱 的同学,我代表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1个亿的产值!”

现实世界中的“狗屎”很多(比如 proton,比如被炒得很高的股票和房产,比如 CDO。。。);为了利益或是逼于无奈,一些人放弃了能为世界创造更多价值、更有意义的工作,大家一起来“吃狗屎”。

想想两、三年前,美国市民从房地产赚了多少钱。石油输出国个个也在赚大钱。钱多了,消费能力也大了(也在乱花钱),其它各行各业也都很好赚。。。当越来越多人在吃狗屎的时候,反映在价格数据上的,恰恰就是所谓的经济飞速增长。

过去两年来,经济学家把它叫“经济衰退期”。

然而,当房产泡沫破灭了,人们脚踏实地工作、不再胡乱消费了,竞争力弱的公司(如GM)相继破产了 。。。我们不是在做着更有意义的东西吗?不是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吗?经济难道不是在成长吗?

x x x

最后,看看巴菲特的一段话。里头包含了钱的价格与价值观。

I don't have a problem with guilt about money. The way I see it is that my money represents an enormous number of claim checks on society. It's like I have these little pieces of paper that I can turn into consumption. If I wanted to, I could hire 10,000 people to do nothing but paint my picture every day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And the GDP would go up. But the utility of the product would be zilch, and I would be keeping those 10,000 people from doing AIDS research, or teaching, or nursing. I don't do that though. I don't use very many of those claim checks. There's nothing material I want very much. And I'm going to give virtually all of those claim checks to charity when my wife and I die. (Lowe 1997:165–166)

.

Saturday, 17 October 2009

卖出 TAFI。

这已经是第二次从 net-working-capital 组合中卖出 TAFI 了。第一次卖出是在去年11月,但不久后又买回来了(请看:《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2008年记录》)。

昨天,突然手痒痒的在 40sen 价位挂了一个卖单,没想到竟然做到了。这个卖出价,刚好相当于 Tafi 目前的 net-working-capital per share (根据 Jun-2009 季报的数据)。

以下,为这两次 Tafi 的投资做个记录。

.

第一次投资 Tafi。

  • 于 2008年3月以 39sen 买入 3000 股。
  • 在持有期间获得 1.5 sen 股息(需扣税26%)。
  • 于 2008年11月以每股 43sen 卖出。

投资期限近 9 个月,扣除各种费用后,总回酬为 10.5%。Annualized 回酬率约 14% p.a.。

.

第二次投资 Tafi。

  • 于 2008年12月以 32sen 买入 3000 股。
  • 在持有期间获得 0.75 sen 股息(需扣税25%)。
  • 于 2009年10月以每股 40sen 卖出。

投资期限约 10 个月,扣除各种费用后,总回酬为 23.5%。Annualized 回酬率约 28% p.a.。

.

结论

两次投资的回酬率,平均值刚刚好达到本投资组合的要求 —— 20% p.a.。

.

Thursday, 15 October 2009

Choo Bee Metal Industries Bhd。

这是最新加入我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的股票。

我的买入价为每股 RM1.53 sen,相当于其 net-working-capital 的 68%。(以 Jun-2009 季报数据计算)

ChooBee 的其它优点:

  • 低债务。Debt-equity ratio 只有10%多。(根据 Jun-09 季报)
  • 连续 10 年以上的稳定派息记录。(虽然,net DY 只有 3% 左右)
  • 蛮低的 PE ratio (最近三年平均值为 5.5)。过去 10 来盈利还算稳定。

其缺点是 inventories 和 receivables 很高。(这点它与 UMS 和 Triumpl 相似)

与 Choobee 过去十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它这两个项目与其营业额的比例基本上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再参考其它同行,也发现高存货在钢铁业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个人对这两个项目是不大担心的。

.

Tuesday, 13 October 2009

卖出 UMS。

昨天卖出了 UMS。这里做个投资记录。

其实,目前UMS 的股价仍然比其 net-working-capital 低了 20% 左右。选择卖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不想同时持有 UMS 和 Triumpl(因为它们处于类似的行业,并有很高的 inventories level)。第二个原因,是回酬率已经达到目标了(20% p.a.)。另外,也是因为有物色到了其它投资对象。

  • 于 2008年9月以 70sen 买入 1500 股。
  • 在持有期间获得 6sen 股息(需扣税25%)。
  • 于 2009年10月以每股 114sen 卖出。

投资期限为 13 个月,扣除各种费用后,总回酬约 65%。

Annualized 后的回酬率为 59% p.a.。

.

Tuesday, 6 October 2009

价格与价值。

除了股票市场里,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也都能看到价格与价值的不对称。奇怪的是,价值越高的东西,往往价格越低。

一颗几十克拉的钻石,价格可能上百万、千万 。但是,除了作为装饰外,它提供了什么价值?

若把这颗大钻石敲碎,其身价可能暴跌几十倍。然而,这些细碎的钻石,却可做成切割刀、钻探头、研磨工具。。。等等,具有很广的工业用途。

石油,当今人类活动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一公升才几块钱。

干净的水,输送到每家每户中,才几毛钱每立方米。

阳光,空气,。。。那些最有价值、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是否发觉,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阳光,是免费的。芸芸众生,没有谁离开阳光活得下去,然而,从小到大可曾有谁为自己享受的阳光付过一分钱?

空气,是免费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空气。可从古到今,又有谁为这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埋单?无论是凡夫走卒,还是明星政要,他们一样自由呼吸着充盈天地间的空气。

亲情,是免费的。每一个婴儿来到世上,都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那是一份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疼爱。可从没有哪一个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给我钱我才疼你。”父母的这份爱,不因为孩子的成长而贬值,更不会因为父母的衰老而削弱,只要父母活着,这份爱始终如一。

友情,是免费的。寂寞时默默的陪伴着你的那个人,摔倒时向你伸出手臂的那个人,伤心时将你揽在怀里的那个人,可曾将他(她)的付出折合成现金,然后要你还钱?

爱情,是免费的。那份不由自主的倾慕,那份无法遏制的思念,那份风雨同舟的深情,那份相濡以沫的挚爱,正是生命最深切的慰籍与最坚实的依靠。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更是金钱买不来的。

目标,是免费的。无论是锦衣玉食的王子,还是衣不蔽体的流浪儿,只要你愿意,就能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凡,既可以辉煌也可以朴素,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拥有。

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意志,还有梦想…… 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想要,你就能得到。还有春风,还有细雨,还有皎洁的月华,还有灿烂的星辉…… 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事物,都是免费的啊。

再不要对着苍天唉声叹气:苍天是公平的,更是慷慨的:苍天已经把最珍贵的一切,免费的馈赠给了每一个人。

.

(转贴自:http://fo.ifeng.com/xinlingwuyu/200909/0907_295_57869.shtml )

.

Friday, 18 September 2009

PBB - CL 。。。观察中。

这是最近推出的 public bank call warrant。简单记录一些要点:

  • expired date= 2/9/2010
  • Exercise ratio= 8:1
  • Exercise price= RM9.89

事关我的 杠杆投资 Publick Bank 策略,PBB-CL 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换马对象。

它的期限与 CJ 接近。其较高的 exercise price,可以在 PBB 股价下跌时,提供较好止损控制。缺点是:以目前的价格 (15sen 左右),它有大约 10% 的 premium。

目前 CJ 的 premium 为零。如果现在就把我的 CJ 换成 CL,未来在 pbb 的股价回酬上会少了这 10%。

因此,目前仍然把资金集中在 CJ,而 CL 则暂时放进 watch list。如果,短期内 CL 的 premium 降低的话,可能会考虑把 CJ 换去 CL,避一避风险。

当然,期望过几个月会有更理想的 CW 出现。

.

Wednesday, 16 September 2009

Net-working-capital 组合: 卖股策略呢?

最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在目前这个价格卖掉 UMS。才突然醒觉到,我竟然没有给自己的这个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法,定下一套完整的卖出策略。

正在自我检讨一中。。。。。期望可以拟出一个 quantitative framework,作为这个投资组合的卖股参考指标。

为什么要有个 framework 呢?

一来,是为了把个人情绪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减低。 二来,是为了使投资策略更简单化。

.

Thursday, 20 August 2009

Triumphal Associates Bhd

这个星期,Triumpl 加入了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中。

根据其最新季报,Triumpl 的 net-working-capital 高达每股 RM1.50 左右。而我的买入价只有 75 sen —— 整整低了 50%。

Triumpl 的其它优点:

  • 近乎零的债务。
  • 连续 10 年以上的派息记录。(虽然,息率蛮低的)
  • 蛮低的 PE ratio。 (三年平均值约为 5)
  • 每股现金有 34 sen。 (相当于我买价的 45% )

去年当我买入 UMS 以前,就已经有注意到 Triumpl 了。两家公司的情况非常相似。经过一番比较后我,当时我决定先买入 UMS。(详情请看: 《UMS Holdings Bhd》 )。

而最近 UMS 股价起了很多,我正想把它卖掉。恰好 Triumpl 的股价下跌了,因此就起了以 Triumpl 来取代 UMS 的念头。现在 Triumpl 先买到了,接下来就是要卖出 UMS 了。

Monday, 17 August 2009

买入 Hartalega 的原因。

去年,Harta 的上市,让喜欢投资手套股的人多了一个选择。

说来惭愧,Harta 刚上市时,我觉得它是家小公司,(从营业额上来看)无法和三大手套厂相比。所以一直都没有去留意它。直到今年6月,我才开始阅读它 IPO Report。

看完资料后,第一个感觉,是 “惊艳”。。。它的盈利表现是那么的好,而且成长潜能远远超出三大手套厂。然而,其价格却比其它手套股便宜,实在是非常吸引的投资对象。但紧接着第二个感觉,是怀疑。。。数字真的太标青了,好得让人怀疑它是不是真的?拿了它 2009 年报来看,又不像有作假的成分。

经过一些研究和比较,找不到任何可疑成份,我选择了相信它财务报告中的数字。而在我迟疑的那段时间内,拜全球股市上升及 H1N1 疫情恶化所赐,各手套公司的股价上升了不少。而 Harta 的股价,更是手套股中升幅最大的之一。

即便如此,从基本面来估计其内在价值,我觉得 Harta 的股价还是比 topglov、kossan 便宜。因此,我决定放弃三大手套股,转投 Harta。上个月中,我以 RM4.58 的价格买入了 1000 股 Harta,作为我的长期投资主力之一。后来,又在 RM4.80 加码了 1000 股 (第二批的买入是有点情绪成份,迟点可能会减持一部分)。目前手中持有的 Hartalega,是我的总投资资产中,占有最大 % 的单个股项。

以下,是 Harta 让我 "惊艳" 的财务数字:

1。Profit margin 高达 15 ~ 20%,赚幅比起三大手套股高出整倍有余。

2。ROE > 30%。把三大手套厂远远比了下去。

3。Asset-equity ratio 只有 1.5 左右。杠杆比还低过 Topglov。财务报表非常健康。

4。惊人的成长率。最近这些年,可以看到三大手套厂的营业额、盈利成长都已经开始慢下来了。Harta 却逆流而上。根据其报告,它 2009 年的产能提升一倍, 2010 还会再提高 50%。这样的成长速度,几乎相当于10 年前处于爆发期的 topglove、supermax 和 kossan。换句话说, 现在的 Harta 是处于业务开始爆增的初始阶段,未来还有很高的发展潜能。

除了以上这些数字,Harta 最让我喜爱的,是它成功的打进了 nitrile glove (人造胶手套) 市场,且近年来 nitrile glove 在其业务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的增加,目前已占其营业额 80% 以上。

熟悉手套公司的人都知道,nitrile glove 不止可以提供很好得的赚幅,而且未来的成长潜能应该高于 latex glove。(参阅:《天然胶与人造胶手套的比较》 )。几年前,曾是手套业霸主的 Kimberly-clark 宣布完全退出 latex-glove 市场而专注于生产 nitrile-glove,就是为了要维持较高的营业赚幅。(请看:《三国外传 之 司马懿与曹操》)。

而我也一直希望看到有本地公司可以进军 nitrile-glove。然而,我国三大手套厂所生产的 nitrile glove 一直都很少,近年来都不见有增加的迹象。Toglov 生产的 nitrile glove 少得可怜。supermx 是在收购了 spolymer 后,nitrile-glove 才在其业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后来也不见提高。Kossan 做得最好(这也是我之前一直想买入它的其中一个原因),但比起 harta 则慢得多。

以其高速成长的 nitrile-glove 业务,加上它那远高于同行的生产效率,我有理由相信,Harta 在未来几年可以继续维持它的高赚幅、高 ROE、和高成长。个人保守估计,它往后五年的营业额/盈利 CAGR 会有 30% ~ 50% 。

根据其目前的产能规划,Harta 将很可能在几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 nitrile glove 生产商。假以时日,其盈利能力甚至可能超越 topglove。

.

Saturday, 15 August 2009

为何我爱手套股。

手套股一直都是我的投资首选之一。这里说说我喜欢它们的原因。

1。手套制造业是几乎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手套是医药领域上的必须品,而花费在它身上的钱却只占医药领域整体成本的很小比例(低于1%)。因此,即使经济如何不好,它们的营业额也不会受到打击。最近两年的手套公司盈利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2。盈利赚幅稳定。我曾经研究过原料成本与它们的赚幅之间的关系,发现手套厂都能够把上涨的成本转嫁给客户。因此,它们的赚幅不会受到原料价格上涨的侵蚀。(欢迎参阅:Rising latex price & the glove-manufacturers)。不过当原料价格下降时,它们的赚幅也不会暴涨。

3。 高成长潜能。目前,手套的消费国,主要还只是来自欧美等较先进的国家。随着全球的生活、医疗和卫生意识水平的提高,全球的手套需求量会节节上升,其成长速度应该会快过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

4。在马来西亚,你很难找到一家世界级的公司或行业。而手套制造工业恰好就是其中一个例外。我国的天然胶手套制造业,是世界第一的。(大马的手套产量,占有全世界的 60% 的市场)

.

我与手套股的渊缘。

第一次与手套股结缘,是很多年前买入过 topglov。

那时候还不大懂做什么分析。除了 topglov 之外,我也不认识其它任何手套公司。当时是从报纸上读到有关 topglov 的介绍,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胶手套生产商,觉得它前景非常亮丽。虽然那时它的股价已上涨了好几倍,由于我看好它的成长潜力,觉得它还算很便宜,于是就投入几千块买入。但是不久后就因为生活上需要用到钱,把它给卖了。

后来那几年,topglov 股价增长了 5 倍有余,我错过了。

虽然第一次投资手套股没有赚到钱,但至少证明了自己的眼光,培养了一点自信。

x x x

两年前,我又开始了投资旅程,再次研究手套股。

这次,学会了一些看年报的知识,开始会做分析了,也会把几家公司拿来做比较了。要买手套股,就要买最好的。因此,当时的我只比较了三家最大的手套股: Topglov、Supermax、Kossan。由于觉得当时的 topglove 价格过高,我转而买入 supermx。(我当时的研究文章:Supermax and other Latex Glove Companies.

后来,由于需要钱来成立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加上 Stanley Thai 的诚信问题,我又把手套股卖了。

这第二次投资手套股,也是没有赚到钱,还亏了不少。但过程中我从来都没有对手套业的前景失去过任何信心。

x x x

最近,我又买入手套股了。而这次我的选择,是 Harta。

对于手套业和自己的投资对象,我依然充满自信。检讨之前的两次投资,自己之所以没赚,都是因为临时缺钱而卖出股票。因此,这第三次买入后,我会做好的所有财务规划,务必让自己可以长期持有、不再卖出任何股票。

这项投资,我预计的持股期限是 5 年 ~ 10 年。此记。

.

Thursday, 13 August 2009

Tomei Consolidated Bhd

2009年6月,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组合中迎来了一个新成员:Tomei。

根据它的最新季度报告,它的 net-working-capital per share 约为 77sen。我的买入价为 45sen,比起其 net-working-capital 还要低 40%。

Tomei 的其它优点有:

  • 低 PE ratio (过去三年平均值 < 5)。
  • 高股息 (过去三年的平均 net DY 约为 7%)。

有一点值得探讨的是 tomei 的流动资产,其中绝大部分都是 inventories。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担忧,觉得这个资产成份 quality 不高,安全边际要大打折扣。而我在比较了其它同行后,发现在珠宝行业中,inventories 这么高是正常的。个人觉得,它的 inventories 有保值能力,即使经济不好,贬值可能性应该不高。

Tomei 还有一个优点。它是主板股,成交量比起二板的 SJC、Yahorng 等要高一些。以后如果涨价了想套现,应该也比较容易脱手。

.

Net-Working-Capital 组合交易记录:卖出 Advpkg、Lysaght、SJC。

今年5月,股市开始了大反弹。眼见这个组合中有几只股开始赚钱了,就想要卖出套现。心里是期望可以趁它们股价回跌时再买回,或把资金转去投资其他成交量较高的股票。

成功卖出的股票是 Advpkg、Lysaght、SJC。以下,是个别股票的投资成果。

----------------------------------------

Advpkg

于 2008年3月以 55sen 买入 2000 股。在持有期间获得 4.5sen 免税股息。于 2009年5月以每股 72sen 卖完。投资期限为 14 个月,扣除各种费用后,总回酬约 35%。

Lysaght

于 2008年9月以 85sen 买入 1200 股。在 2008年 12月以 RM1.00 卖了 100股。剩下的股票,收取了每股 5sen 的免税股息。于 2009年5月,以每股 99sen 卖完持股。投资 8 个月,扣除各种费用后,总回酬约 17%。

SJC

于 2008年9月以 53sen 买入 2000 股。持有期间没有受到过任何股息。2009年6月以每股 72sen 卖出。投资 9 个月,扣除各种费用后的回酬约 32%。

----------------------------------------

小结:

以上三支股票的投资,把回报率 annualized 后,都超过 20% p.a,已经达到了我为它们设下的目标。这也是我把它们卖出的一个原因。

x x x

另外。今年 5月份期间,我尝试要在 72sen 卖出 Yahorng。可能有人要操纵股价,我又中了一单 1 Lot 交易。

后来我发觉,自己忙于工作、读书的同时,已经很久没用追踪所持有股票的季报了。看了 yahorng 的最新报告才发现,它的财务状况比起一年前要改善许多了。目前它的每股现金超过 90sen,而股价却只有 70sen,实在太不合理了。

于是给我跟自己说,Yahorng 一定要超过 90sen 以上才卖。所以,接下来的日子它的股价虽然曾上到 80sen,我都没卖。

.

Friday, 7 August 2009

专家的言论与股市的升跌。(转贴)。

一个很有趣的图。。。

只要你听听周围的投资专家在说些什么,再与本图对照一下,你就可以知道股市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了。。。听说它很准一下的。

大家不妨猜猜看我们现在位于哪一阶段?(请点击图可放大来看)

reminser_chinese-version

注:

这图是几个月前在 Dali 的 blog 看到的。(原文:How To Interpret What Your Dealers & Remisers Are Saying)。原本的图是英文,我作了点修改译成中文,好让中文圈读者也能分享其中乐趣。。。

Thursday, 6 August 2009

如何估算 ASW2020 的 NAV。

最近 ASN 推出的 1Malaysia 基金,与之前的 ASW2020、ASM 等一样,是属于 fixed-price 基金。它们的买价、卖价都是固定在 RM1.00 的。这类基金,是不会像其它基金一样在其年报中公布 NAV 的。因此,很多人觉得它有点像黑箱作业。每当这类基金发售时,就会看到不少质疑性的言论出现。

其实,我觉得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把这些基金想象成 EPF 操作模式就好了。EPF 和这些基金在做的,只不过是把每年的回酬平均分配(拉长补短)罢了。股市跌了,你不会亏本; 但股市大起时,你也不会分享到丰厚的回酬。

无论如何,为了满足一些人的好奇心,我曾在 Cari 论坛发表过一篇 《如何估算 ASW2020 的 NAV》 的文章。(更多有关 ASW2020 的讨论,可到 Cari 论坛爬此贴:ASW2020 的一些资料)。现在看来,那些计算资料还不算过时,就此把它转贴过来。。。

x x x

如何估算 ASW2020 的 NAV

  1. 首先,从 ASW 的年报中,可以找到它的 20 大持股占 NAV 的比重。
  2. 接下来,从公司年报中找出 ASW 到底持有这些公司多少股。
  3. 找出该股票在 8月31日时的股价。
  4. 把以上 2、3 相乘,得出 ASW 所持有的股票市值。
  5. 从以上 1、4 项,可算出 ASW 的 NAV。
  6. 除以 unit in circulation 即得出 NAV per unit。

x x x

以下是2008年8月31日的 NAV 计算例子。

例子1:
  • 据 2008年的年报,在财政年底(8月31日),ASW2020的投资组合中, Maybank 占了总 NAV 的 7.77%.
  • 从 maybank 的 2008年年报中,获知 ASW2020 持有 maybank 的股票约 76.5 million 股。
  • 可以找到,Maybank 在8月31日时的股价为RM 7.85。
  • 因此,可知 ASW 所持有的 maybank 股票,在 8月31日共值 RM 600.5 million.
  • 所以 ASW 的 NAV = 600.5 million / 0.0777 = RM 7.73 Billion
  • 根据unit in circulation = 7.795 billion,可得 NAV/unit = RM0.99
. 例子2:
  • 据 2008年的年报,在财政年底(8月31日),ASW2020的投资组合中, Tenaga 占了总 NAV 的 6.60%.
  • 从 Tenaga 的 2008年年报中,获知 ASW2020 持有 Tenaga 的股票约 66.6 million 股。
  • 以找到,Tenaga 在8月31日时的股价为RM 7.90。
  • 因此,可知 ASW 所持有的 Tenaga 股票,在 8月31日共值 RM 526 million.
  • 所以 ASW 的 NAV = 526 million / 0.0660 = RM 7.97 Billion
  • 根据unit in circulation = 7.795 billion,可得 NAV/unit = RM 1.02

.

计算会有误差。我想,可能的原因有:

  • 公司年报与 ASW 的 financial year end 不同,其间的持股量可能有变。
  • ASW 年报中的数据可能不是根据 8月31日的闭市价计算,而是最后几天的平均价。
.

Wednesday, 5 August 2009

现在股价高吗?

最近,全世界股价一直在升。很多人在讨论,现在股价是不是过高了?

其实,要看一家公司的股价是不是过高或过低,应该是从基本面来分析,先找出公司的价值。若公司股价高于其价值(price > value),就是股价过高。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很少人真正从基本面分析来对股票价值作出估计。大多数人是从图表来看股价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拿价格来和价值作比较,而是拿(今天的)价格来和(昨天的)价格作比较。

举例来说。。。现在很多人在议论,今天股市涨了很多,应该是太贵了吧。高处不胜寒,于是卖出股票。其逻辑呢?看看下表。美国 S&P500 指数已经突破1000点,比起半年前的低点涨升了约 50%。于是乎,结论为股价很高。

S&P500-historical-5Y

可是,同一个表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法。把眼光放大、放长一些,上图就可以看到,目前 S&P 的价位,不是比起一年前、两年前、甚至5年前都还要低吗?这,难道不表示说今天的股价是被低估的吗?

下面这个 S&P500 的五十年图表,或许就是支持这个“股价低估”论调的另一个更强的理由。

S&P500-historical

x x x

其实,上述两种论调都有问题。

它们的潜在逻辑是: 之前的股价是合理的,或者距合理价不远。(它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市场有效理论)。因此,如果基本面没太大变化,股价突然上涨就是被高估,突然下降就是被低估。

这种逻辑显然是有问题的。你能肯定之前的股价是合理的吗?说不定之前的股价是严重被低估的: 股票下跌幅度远远大于经济衰退的程度。那么,即使回弹了 50%,股价依然可能是被低估的,只是低估程度减少了。

搞不好之前的股价都是不合理的(被高估或低估了),现在这个上涨了或下跌了很多的股价才是合理的?你是基于什么理由相信市场的合理价位是 7,000点,而不是 10,000点?或 3,000 点?

x x x

另有一些论调,看起来是基本面分析。其实仍然范了上述的错误。

例如,我先举出很多数据,证明经济仍然在不断恶化。先不管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就假设这些数据是正确的,基本面是在恶化中。但如果就此结论说股价会继续下跌,是很有问题的,如果你不能确定之前的股价是合理的话。

说不定之前的股价已被恐慌压低得严重被低估。即使经济继续变坏,它的价格可能还是低于合理水平。若要合理的反映其(继续恶化的)基本面,股价可能是上升而不是下跌的。

x x x

总的来说,若要知道股价是被高估还是低估。就必须先忘掉市场价格,以独立的基本面分析来得出其合理的价值。然后,才把价格拿来和价值作比较。

要估计一支股票的合理价值已是很不容易了,要分析整个市场更难。而且股市起的时候,你买的那支股未必会起,有时甚至会往相反方向走。所以,最重要的还是研究我们买入的公司,从基本面估计它的合理价值。只要在股价低于价值时买入,长期一定会赚的。买到好的股,市场的短期下跌也不会让人担心的。例如,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KLSE 中就有好些好股是不跌反升的 (代表例子:Nestle)。

当然,每个人的判断都会有出错的时候。因此,适当的分散投资是必须的。不管是多么便宜的股票,把全部资金投入的话,就有点像是在博杀了。(参阅:《Fisher Vs Graham: 分散投资》

.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2008年记录。

从 2008 年3月到十月,总共为这个投资组合买入九只股。下表记录了投入这个组合的资金分配。

net-working-capital-portfolio_initial-cost

由于所投入的成本已超过预定的 RM10K,决定就此打住,从此不再投钱进入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暂时就只有九只股,而不是当初预算的十只。

x x x

在 2008年结束以前,我又作了几个交易。

11月尾,我以 43 sen 的价格把 Tafi 卖掉了。原因是买入它时的 safety margin 最小,所以价格稍微上升就先卖了,希望可以找到其它更好的目标。持有 Tafi 的这段期间,收过一次股息(1.5 sen less 26% tax)。扣掉交易费,在 Tafi 的九个月投资取得回酬为 10%。比起目标 20% p.a. 还有一点距离。

卖出了 Tafi 不久,它的股价又跌了。这次的价格比我第一次买进时低了很多,觉得 safety margin 不错,决定重新买回。12月初,以 32 sen 的价格买回了 3000 unit。

另外,在12月时想要卖出 Lysaght。但很不幸的,中了一单 1 Lot 交易。卖价为 RM1.00,扣掉交易费,只收到 RM87。

x x x

下表是这投资组合在2008年结束时,以闭市价计算的成份比重。

net-working-capital-portfolio_2008

组合中的现金部分,是所收到的股息,加上卖股、买股后的余款。

投资组合的总价值比起总投入资本少了 RM145。总体回酬为 -1.4%

.

Tuesday, 4 August 2009

1Malaysia 基金,一点意见。

明天,1Malaysia 基金开始发售了。

1Malaysia 基金的投资目标与宏愿基金一样,主要是赚取固定收入,因此它主要会是投资于一些高息的优质股。以一个长期投资者的眼光来看,我觉得目前的很多股票的价格还算是便宜。尤其是一些优质蓝筹股。在目前的价位入场,它们的周息率都很不错。

因此,现在买入 1malaysia fund,回酬也应该会蛮理想的 (个人觉得至少与 ASW2020 相当)。

每当 ASNB 发行这类基金的时候,总会有许多阴谋论者开始议论纷纷,说是政府要拿人民的钱托市云云。这类论调的真实性有多少,我无法置评。但是,对于那些参有种族论调的议论,本人实在无法苟同。。。我国的政治人物已经把种族课题玩弄得够大了,真不希望人民再加油添醋。

个人觉得,现在很多优质股还蛮值得投资的,但很多不能承受短期波动的人都不敢入场。因此,这些 fixed price 基金的出现,能让人们间接投入股市享有高于 FD 的回酬,而又不必担心股价波动的风险,其实是好事一件。

根据以往的记录,这类基金的非土著单位都会在很短时间内售罄。听说这次发售的规模蛮大的,预祝各位想买 1Malaysia fund 的朋友人都能顺利买到。

P/S:

给年轻朋友一点意见。。。 到银行购买时,若看到人潮太多,就不要抢购了。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吧。年轻人嘛,不妨学习承担和管理一些风险,其它投资机会多的是。

Tuesday, 21 July 2009

杠杆投资 Publick Bank: 缘起。

PBB 是很多人都想购买的公司。我也是其中之一。前阵子它跌到 RM7,真的很想买。当时没买,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没 cash。第二,怕它再跌。

有人可能会说,上面这第二个个理由是多余的。既然没钱,即使不怕它跌,怎么买?其实,当时我的想法是:借钱买。。。。因为借钱投资有风险,所以才会怕它跌。

后来,我身上有点钱了。它已起到 RM8++,其实我觉得还是很便宜,买得过。可是,心里期望它会跌回 RM7,所以一直 hold 着不买,等机会。讲到底,因为贪心,想买更低价。。。。结果,pbb 却死都不跌。。。

再后来,发现不久前有人推出了 PBB 一个新的 CW。以 Exercise price 7.50 来看。它 premium 近零,杠杆高,期限也不太短。于是,贪念来了,想要好好利用这个杠杆。。。。

x x x

对于杠杆投资 PBB,我考虑过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 利用 share margin account。

好处是真的持有股票,可以长期持有,并收股息。目前 margin account 的利息不高,PBB 的股息收入比借贷成本高出很多。cashflow 方面应该很安全。缺点是,杠杆效应不大,大概只有 2 倍左右。(其实是可以到 3 倍的,但我知道自己一定不敢去到这么尽。),如果股市崩盘,会有 margin call 的风险,亏完不打紧,怕是反变成负债。

第二种方法: 买入 call Warrant。

优点是杠杆效应大,可以有 5 倍。最糟糕的情况下,最多投资价值变零,不会变负资产。缺点是没有股息收。以 PBB 的周息率来看,没股息收还真是不大爽。此外,warrant 有期限。

x x x

经过考量,我决定采取 warrant 投资法。

理由: 虽然用 margin account 能够收取股息,但需要付利息,因此这个优点需要打择扣。况且,还要考虑升息风险。而且,在股市前景未明朗化前,万一 PBB 股价大跌,我觉得 warrant 的风险是我比较能够承担的。

虽然是有利用杠杆,但我的目的不是短期炒卖,而是打算投资 PBB 好几年的。未来几年,我比较看重 PBB 的股价增值而不是股息收入。因此,warrant 的高杠杆可以补足它不能收取股息的缺点。

至于 warrant 具有期限,对我的长期投资策略有点影响。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 根据观察,投资银行都很喜欢推出 pbb 的 CW。可以预见,以后会一直有新的 PBB CW。因此,我在一个 CW 到期前,换马到另一个有更远 execution date 的 CW,就可以把期限推后了。

x x x

杠杆投资 Publick Bank 第一击: PBB-CJ。

上个星期,分批买入了 8000 unit 的 PBB-CJ。平均买入价 47sen。加上交易费后,总成本约 RM3789。

PBB-CJ 明年 9月才到期,目前是已到价凭单,转换比例为 4:1。 以买入当天的 PBB 闭市价看,这个 CW 溢价 = 0,杠杆=5倍。

持有/卖出策略: 长期持有,到凭单接近 execution date。如果有新的 CW 推出,条件适当的话,可能会换去新的 CW。

Saturday, 18 July 2009

苏格拉底的麦田寓言。

投资生涯中,难免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候:

  • 手中资金有限,应该着重购买哪几支股?
  • 应该现在入场,还是要等更低点?还会有更低点吗?
  • 价值股?成长股?基本分析?技术分析?长期投资?短期炒卖?
  • 。。。

无论是生活的哪个方面,凡遇到抉择时,不妨回想一下这个故事。。。

x x x

苏格拉底的三个学生问他:要怎麽样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爱情。

苏格拉底想了一下,把他的这三个学生带到了一块麦田前面对他们说:看到这块麦田里的麦穗了吗?它们就好象是你们将要经历的人生路上千万个可以和你们演绎爱情故事的人。这些麦穗有大有小,你们从这里开始走过这片麦田,看着这些麦穗,当你们认为有一个是你们最喜欢最大的,你们就摘下它,一个人只有一次选择机会,现在开始吧。

第一个人开始了,他走了不一会儿便看到一个很大的麦穗,於是他就摘下了它,可当他再往下走的时候才发现有好多比他手里的要大得多漂亮得多,他很后悔,可是他已经没有了选择,很遗憾的走完了这片麦田。

第二个人吸取了第一个人的教训,他一边走一边想:后面还有更大的,后面还有更大的。当他快要走完这片麦田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错过了好多又大又漂亮的麦穗,於是他很不情愿的选择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麦穗走完了这片麦田。

第三个人吸取了前二人的经验教训,他用目光把稻田分成3块。走过第一块的时候他并没有摘,也没有匆匆走过,而是仔细的观察麦穗,如何区分最好的那个麦穗。到第二快麦田的时候,他用走过第一块麦田得到的经验采下了这块麦田里他认为最好的那个麦穗,剩下的第三块麦田他看也不看就走过去了。虽然他采的麦穗并不一定是这片麦田中最好的那个,但是,他已经得到了他认为很满意的麦穗。

.

Friday, 17 July 2009

终于买回手套股。

手套股一直都是我的最爱之一。

可是,今年我最痛心的投资失策,竟然就是没有买入手套股。

x x x

两年前写过篇文章(click here to read),在比较了 Topglov、Supermx、Kossan 三大手套厂后,觉得 supermx 最值得投资。于是投入了一笔不小的资金。当时我觉得 supermx 是一家不错的公司(请看 Reasons of buying Supermax)。但后来的事件发展改变了我的看法:

  • 原本 Supermx 的赚幅比其它两家高,但在收购了 Spolymer 和 APLI 后,赚幅下降了很多。
  • 原本以为 supermx 是因为注重知识产权而答应付专利费给 Tillotson。后来发现,Tillotson 原来是 Spolymer 的主要客户之一。
  • APLI 的财报问题事件,到它的闭厂,让我对 Stanley 的诚信感到不安。

去年我在建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时,需要一些资金,必须从所持有的股票中(Titan、AirAsia、Supermax) 选一个来卖掉。由于对 Supermx 的管理层最没信心,决定先卖了它。

当时卖出 Supermx,只是因为对这一家公司没信心。而对手套行业,我还是很喜欢的。当时告诉自己,有钱时一定要买回手套股。由于对 supermx 失去了信心,对 topglov 也不大放心,我的兴趣转到了kossan。

x x x

后来手上真有点资金了,而 kossan 股价也只有 RM2.50 左右,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价钱。可是却有几个原因让我犹豫了: kossan 的股价去年最低点时曾去到 RM2.00。。。 而当时感觉到股市可能会回跌,由于期待能够买到更低价,就拖延了投资计划。。。。

事与愿违,kossan 股价继续上到了 RM3 ++ 。公司公布业绩也都不错,看来跌回 RM2 是不可能的了。我跟自己讲。。。 就不要那么贪心了,只要股价跌破 RM3 就入场。。。

哪知突然杀出个 H1N1,手套股纷纷飙升。。。我又想,等流感过完再买吧。。

谁知,流感竟然愈演愈烈。。。。

哎。。。。

x x x

最近几个礼拜,千等万等的“调整”终于有点眉目了。。。但,也许因为全球流感失控,手套股依然逆流而上。。。

这次我真的投降了。。。手套股终于又加入到了我的投资组合中。

平下心来想想,其实即使以今天的价格来看,个人觉得手套股还是值得投资的。记得两年前我第一次买手套股时,是以每股 RM 2.40 的价格购入 supermx 的,而今天它的股价才 RM2.00。。。Kossan 的股价也还比两年前低,但它的营业额和盈利都比两年前进步了。

不过,连我自己也有点感到意外的是,这次我买入的竟然不是 kossan,而是新上市不久的 Hartalega。买入价为 每股 RM4.58,迟点再补写一篇关于买入 harta 的原因。。。。

x x x

今年这么迟才买回手套股,换回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股票价格到自己认为便宜的水平就好买入了。。。不要一味贪心的等最低价

少赚一点无所谓的。。。这话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特作此文为记,时时警惕自己。

.

Wednesday, 15 July 2009

Lysaght Galvanized Steel Bhd.

2008年10月,另一支被我选入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的公司。

根据当时的最新季报(Jun-2008),Lysaght 的 net working capital 相等于每股 RM 1.34。我的买入价为 RM0.85, 比它的 net-working-capital 低了 37%。

Lysaght 的其它优点包括:

  • 零负债。
  • 低 PE。(三年平均值为 6)
  • 过去几年的营业额与盈利皆呈现稳定的增长。
  • 良好的派息记录。(三年平均 net DY 为 4.7%)

与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公司一样,Lysaght 有一个特征,就是股票成交量非常的低。

Sungei Bagan Rubber Company (M) Bhd

2008年10月,我以 RM2.40 的价格买了 sbagan。

按照 graham 的标准,Sbagan 本来不应该出现在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中的。但我还是决定把它选进来了。因为,我觉得它的资产有点特别,可以重新归类。

根据 Jun-2008 的季报,Sbagan 每股现金高达 RM 2.35。也就是说,我的买入价只是支付了它的现金价值,Sbagan 的其它资产对我来说是完全免费的。它的其他资产,主要都是一些股票和基金投资,总价值相等于每股 RM2.80。

当然,以当时的股市状态来看,没有理由认为 Sbagan 的那些投资项目的价值不会下跌。但既然它们对我来说都是免费的,价值下跌我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无论如何,我还是做了个简单的计算: 假设这些投资项目的价值继续下跌 50% 。。。 调整后,它们的价值依然高达每股 RM1.40。 即使根据这个价值计算,我的买入价仍然比 sbagan 的总资产低了 30% 以上。。。safety margin 可说是很高的。

个人觉得,sbagan 的投资项目,虽然价格会随市场波动,仍属 liquidity 蛮高的资产。因此,在买入 sbagan 时,我是把这些资产(减价 50% 后的价值)当作 current asset 记算了。虽然看起来好像有点牵强, sbagan 还是入选到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中了。

.

P/S: 关于 Sbagan 的资产分析,请看: 《清点 Sungei Bagan 的资产》.

.

Monday, 13 July 2009

杠杠投资: PBB-CJ。

记录:这两天陆续买了 8000 units 的 PBB-CJ。平均价 RM 0.47,投入资金约 RM3800 左右。

很久没有碰 warrant 这东西了。最近有些多余的钱,决定用少量投入这种杠杆工具。认识到 warrant 的风险,这次买入 PBB-CJ 时,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则: 投入总金额就是这 RM3800;以后不管盈亏,不再加注。

这是一笔投机用的钱,与我的其它股票投资是分开运作的。买入 PBB-CJ 之前已作好了心理准备,很有可能会持有它直到届满(2010年9月)。如果这笔钱亏完了,是会有点心疼,但不会影响我主要的股票投资计划。

Seni Jaya Corporation Bhd

这是一家从事户外广告板业务的公司。与 UMS 一样,我也是很早就发现它了。我的理想买入价是在 50 sen 左右。但是我在这个价位 quote 了几个月,就是没有办法 match 到。后来,我把买价稍微提高到 53 sen,才终于买到了。

它是与 UMS 同一天加入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的。当时,我的买价相等于其 net working capital 的 75%。

SJC 还有几个优点:

  • 零负债。
  • 2001年以来,稳定的营业额及盈利记录。
  • 良好的股息记录。当时,最近一年的股息是 5 sen (less 26% tax),以我的买入价来算,net DY 相当于 7%。之前几年的股息就蛮低的,但都相当稳定。
  • 每股现金约 60sen。

它的唯一的缺点是 receivable 有点高,约是营业额的一半。无论如何,由于它的现金高达每股 59 sen,我觉得以 53 sen 的价格买入是非常安全的。

Sunday, 12 July 2009

UMS Holdings Berhad

2008年9月,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多了两个成员。其中一家是 UMS。

其实,早在我买入 AdvpkgTafi 时(2008年3月份),就已经看上这家公司了。可是,当时它的季度报告中提到,它的一间厂房发生火灾,损失价值仍然不清楚。为了安全起见,我暂时没有买入。直到 Jun-2008 季报出来后,火灾所造成的估计损失可说是轻微、对公司影响不大,我才决定买入。

我对这间公司的业务不大了解,只知道是买卖机器之类的。买入的价格是每股 70 sen。根据当时的最新季度报告,我的买入价相当于其 net-working-capital 的 60% 左右。此外,UMS 还具有以下的优点:

  • 非常低的债务水平 (borrowing/equity 小于 10%)。
  • 过去七年来拥有稳定的盈利记录。
  • 不错的股息。最近四年来 net DY 皆大于 5%。
  • 蛮低的 PE ratio (根据三年的平均 EPS 来计算,其 PE = 5)

买入UMS 时,有注意到一点,就是它的 receivables 和 inventories 非常高。这两个项目的价值都相当于 UMS 一年盈利的好几倍。不过,若将它们拿来跟 UMS 的营业额作比较,还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本来,我对这个高 inventories & receivables 还蛮在意的。但后来我比较了 UMS 过去几年的财报,发现它们的价值与营业额的比例基本上还算稳定: inventories 和 receivables 在几年来都分别保持在营业额的 40% 和 30% 左右。再看看其它从事机器买卖的公司,inventories/receivable 也都蛮高的,于是我也不太担心了,这么高的 inventories/receivable level 或许就是它所在的那个行业的共同特征。

x x x

顺便介绍另一家公司: Triumphal。

在我还没买入 UMS 前,一位 cari 论坛的网友介绍的。 Triumpl 也是从事机器买卖的,其公司规模约为 UMS 的两倍,是主板股。经过比较,我发觉这两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非常的相似,股价也几乎是一样的便宜。看了它们过去几年的数据后,我还是决定投资 UMS。 一来,UMS 的 inventories & receivables 比 triumpl 的健康一点点(其实差别很小); 二来,UMS 的股息率比较高。 Triumpl 虽然是主板股,但它的成交量与来自二板的 UMS 一样的低。

无论如何,triumpl 一直都在我的观察名单中,看看有没有机会买入。

.

Thursday, 9 July 2009

Kim Hin Industry Bhd

在 2008年8月份, 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中,加入了第二家主板股: Kimhin。 它是一家东马公司,主要从事瓷砖制造和买卖。

我的买入价为 RM1.15,相等于其 net-working-capital 的 88%。

其它的支持因素有:

  • 零负债。
  • 连续多年的盈利纪录。(只有在1998年出现亏损)
  • 连续十年以上的派息记录。
  • 丰厚的现金。( cash per share = 53sen)

当时我会买入Kimhin,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中,non-current assets 底下有一个叫做 "other investment" 的项目,价值为 RM 67 million。根据它的财报,这个 "other investment" 的主要成份是一些 bonds, fixed income funds, structured products 之类。。。都是些非常容易套现、且风险极低的投资。个人以为,可以把它们当作 cash 来看待。

如果我把这个 other investment 项目当作现金,那么 Kimhin 的每股现金就会高达 RM1.0 了。如果我们把它重新归类到 current asset 底下,则 Kimhin 的每股 net working capital 将会相等于 RM1.70。 也就是说,我的买入价 RM1.15,相当于其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三分之二(刚好是 graham 建议的价格)。

Wednesday, 8 July 2009

Perak Corporation Bhd

2008年 8月,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中,出现了第一支主板股,PRKCORP。

我的买入价为 75 sen。油然记得,这个价格是当天最高价。而且,当天收市时,prkcorp 的股价就比我的买价跌了近 10%!

相比于我之前买入的 net-working-capital 股,这家公司有些不同。

  • 它不是零负债的公司。
  • 公司主要资产的很大一部分是 property development cost 和 receivable。(这两个项目的任何一项,价值都高过 Prkcorp 一年的营业额。)

我仍然买入原因是: 其股价远远低于 net-working-capital,实在太吸引了。一些数据:

  • Net-working-capital per share= RM2.20,我的买入价只有 net-working-capital 的 35%。
  • CASH per share = RM0.80。
  • PE = 6 (根据三年平均 EPS 计算)。
  • 公司从1995 年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过亏损记录(包括 97年金融风暴期间),且年年都有 dividend(虽然不多)。
  • 它的主要盈利来自经营 lumut 港口,可算是地域性垄断业务,相信未来也不太可能出现亏损。 [注1]

我觉得 75sen 买入是安全的,除了因为 price/net-working-capital 够低,还包括两个原因:

  • 买入价低于 cash per share。(虽然,它的 cash 还不足以清还所有 borrowing)
  • 它的 receivable 主要债主是霹雳州政府。应该不会成为 bad debt 吧。[注2]

最后要提一点,就是上面所列出的有关 prkcorp 资产的数据,都是还未扣除 minority interest 的。从它的财报来看,prkcorp 的 minority interest 数值不小,不能简单的忽略掉。但由于无法取得详细资料,我们也不可能计算出扣除 minority 后的数据。个人认为,只要 safety margin 足够大,投资风险还是蛮低的。

---------------------------------------------------------------------------------------------

[注1]: PRKCORP 是霹雳州政府控制的公司。 霹雳州政府通过 Perbadanan Kemajuan Negeri Perak(PKNPr)持有 52% 的 PRKCORP 股份。PKNPr 的官方网站: http://www.pknp-perak.gov.my/

[注2]: 正确来说,PRKCORP 最大份额的 receivable 来自一间叫 Kuda Sejati Sdn Bhd 的公司。而 Kuda Sejati 是由 PKNPr 100% 持有的,所以我说PRKcorp 最大的 receivable 来自州政府。但严格来说还是有点不同的。

---------------------------------------------------------------------------------------------

我建立 Net Working Capital 投资组合的过程 (2)

延续上一篇。。。。

一开始时,我所买入的公司,都是第二板的。而且,都是一些成交量很低、没什么人认识的股票。其实,某些程度上,这跟我的选股方式有关。

本来,刚开始要成立这个 net working capital 组合时,我是打算对 KLSE 所有公司做地毯式搜索的。一开始,我真的是以 alphabet 顺序开始一家一家公司拿来计算 net working capital 的。我从 A 开头的公司开始,从 bursa 下载它们的财报来看,如此做了几天,计算了好几十家公司,发觉真正符合条件的真的很少(只找到一家 advpkg)。而且一直重复同一个动作,真的很闷。。。。想到前面还有 1000多家公司要一间间来算,没什么毅力的我,就渐渐懒惰下来了。。。

后来,才发觉自己很苯。。。其实,不需要每家公司都去算的。

报纸上都会列出每家公司 NTA。一家公司如果要符合我的 net working capital 要求,首先它的股价就一定会低于 NTA。因此,只要用报纸上的股价和 NTA 一栏来先作一次过滤,需要分析的公司就少很多了。如此,动力又来了。

后来我又想,第二板的公司应该是比较少人注意到的。所以,它们的股价被不合理低估的机会应该比较大。所以,我就先从第二板的公司开始搜寻目标。由于用了报 纸上的 NTA 的帮忙,只用了两三天,我就把所有有 potential 的第二板公司分析完毕。其中有四、五家,只要它们的股价稍微再低一点,就可以直接买入了。

因此,我早期买入的公司,都是二板的。后来因为工作上忙碌,没办法常常注意股价有没有下跌,所以买入过程很慢。加上我看中的那些股,交易量都很低的,我偶尔有空儿 key-in 的买单,也一直都 match 不到。。。

至于主对主板公司的分析,也只是断断续续的在进行。

Sunday, 5 July 2009

Ya Horng Electronic (M) Bhd.

2008年7月,以 55 sen 的价格买入 Yahorng。

当时,它的 net working capital per share 为 RM 1.32,比我的买价高出一倍多!

这家公司还有蛮多优点的,如:

  • 零负债。
  • 丰厚的现金。(Cash per share about RM 0.65)
  • 低 PE (三年平均值约为 6)
  • 多年的良好派息记录。过去十年来,每年net DY 都大于 5% (以我的买入价 55 sen 计算).

与 advpkg 一样,我的买入价比它的每股现金还低。加上上述的各种原因,Margin of safety 可说是很高的。但是这股也有缺点。

  • 它的 inventories 和 receivables 蛮高的。但我觉得还是可以接受。
  • profit margin 非常低,约只有 2%。而且,过去十年来赚幅呈下降趋势。说不定是“夕阳工业”。
  • 股票成交量非常非常的低。

我想,很低、且不断下降的赚幅可能是它的股价这么低的原因(也许很多人认为它将会很快步入亏损)。但是,从它那强劲的 cashflow 来看,我觉得它的赚幅低可能是其它原因造成的,营运上应该不会面对问题。

.

x x x

资料:

Ya Horng Electronic (M)Bhd 的网站: http://www.i-yahorng.com

它的主要产品之一是 turntable(用于播放唱片)。不但是非常冷门的行业,而且(我个人认为)属于夕阳工业。

另外,可以参考台湾的“亞弘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网址: http://www.yahorng.com

架构上,两家公司并不是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但拥有一样的大股东。(另外,在中国大陆的东莞,也有一家“亚弘(东莞)电器有限公司”,是台湾亚弘的之公司。) 可是,从运作上来看,台湾亚弘像母公司,掌管产品的销售、负责承接 OEM 订单。大马YaHorng (以及中国的亚弘)则是工厂,主要负责生产,并把产品卖给台湾亚弘,之后再转售世界各地。

摘自台湾亚弘年报:

Tafi Industries Bhd.

我的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的第二个成员。与 advpkg 几乎同时买入。

我的买入价为 39sen,相当于它 net working capital 的 93%。相比于 graham 建议的 67%,我买入 Tafi 的价格具有较低的 safety margin。但是,它拥有其它吸引人的条件:

  • 零负债。
  • 稳定的高股息。(三年平均 net DY = 7%)
  • 很低的 PE (三年平均 PE = 5.4)

根据过去三年的年报,它的盈利显示出一个增长的趋势。我认为这是它比 Advpkg 好的地方。加上它的高股息和低PE等原因,虽然它的价格并非很吸引,我还是把它买下了。

P/S: 在后来,当我发现,原来要找到股价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67% 的股票并不是太难时,我对价格的要求就与 Graham 相当了。可以说,如果我是迟一些才发现 Tafi,它可能就不会入选在我的组合里了。

顺便一提。。。其实,当时我同时发现了两家公司值得买入,一家是 Tafi,另一家是 Eurospan。由于两家都是家私股,基于分散投资的原则,我决定两家只能选一家。因为 Tafi 的价格先跌到我的要求,就先买下它了。后来,Eurospan 也曾跌到很吸引的价格。但既然买了 Tafi,我就不买 eurosp了。

Advance Packaging Technology Bhd.

2008 年 3 月份,我买入 Advpkg。这是被我选入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中的第一支股。

当时,它的 Net working capital per share 为 81 sen。 我的买入价为 55 sen,相等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 68%,一个相当不错的交易。

除了 Net working capital 符合条件,它还具有许多优点,包括:

  • 零负债.
  • 过去十年有稳定的营业额、盈利。
  • 稳定的派息记录。(平均 net DY 约为 5%)
  • 拥有丰厚的现金。(每股现金= 63 sen)

我尤其喜欢最后一项(现金)。对于这家零负债的公司来说,以 55sen 买入几乎是稳赚不赔的。

Friday, 3 July 2009

我建立 Net Working Capital 投资组合的过程。

我是在 2008年3月份左右才决定为自己建立一个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的。为什么会突然想建立这个组合呢?说来话长。。。。

只要是熟悉 Graham 的人,应该都会知道 Net-working-Capital 选股法。但为什么很少人用他呢?因为,很多人都有一个观念。认为这个方法只在 Graham 的年代能够用(因为资讯不够发达),在今天这个电脑时代,是几乎不可能找到股价低于 Net-working-Capital 的股票的。

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很多研究显示 Net-working-Capital 选股法能够提供很好的回酬。因此,只要有哪一支股票的股价跌到这么低,很快就会吸引人们购买,因而股价很快回升。因此,低于 Net-working-Capital 的情况应该只会出现很短的时间。简单来说,大家都认为,现在这资讯发达的年代,市场是比较有效的,严重被低估的股票是很难找到的。

以前,我也是基于类似的逻辑,认为不大可能找到股价低于 Net-working-Capital 三分之二的股(那种半死不活的公司除外)。所以,一直没有把这种投资法放在心上。

后来开始对它产生兴趣,灵感来自于 walter schloss。

x x x

话说 2008年2月。。。我尝试把 buffet 的一篇文章: 《The Superinvestor of Graham-Doddsville》 翻译成中文(对该文有兴趣者,可点击这里阅读)。文章里面有提到好几个 graham 价值投资的追随者,其中的一个叫 walter schloss。

本来我对他没什么特别留意。我的文章在 Cari 发表后,一位网友(chengyk)却跑去 google 了一些有关 walter schloss 的资料来与大家分享。这引起了我对 Walter 的兴趣,也找了一些他的资料来看,才发现他是多么坚持,年复一年的使用着 net-working-capital 的投资法,并在50年的投资生涯中取得了平均 20% 的年回酬率。

虽然,在 Walter 的投资生涯较后的一些时段,由于越来越难难找到股价低于 net-working-capital 的投资,他也尝试买入一些股价小于 NTA 的股票。他的成功,让我觉悟道,也许 net-working-capital 还没过时,真的还行得通。

于是,我决定自己建立一个 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

x x x

2008年3月。。。我打算用 RM 10K 左右来建立一个net-working-capital 投资组合。为了达到分散投资的目的,希望能够找到 10 家符合标准的公司,每家投资 1K 左右。

至于选股的标准,原本Graham 的建议是,股价必须低于 net-working-capital 的三分之二,才适合买入。但是,由于刚开始时,我对于能否找到这么低廉的股票不大有信心。所以我为自己设立一个比较松的标准: 只要股价低于net- working-capital,就可以入选了。

但是,在 net-working-capital 这个标准下放松了一点,就必须有其它限制来减低风险、增加回酬。因此,我又列出了几个条件:

  • 零负债或很低的负债。
  • PE 必须低于 10。
  • 良好的派息记录。
  • 过去几年不曾亏损。
  • 买入价必须比过去两年的价格高点(peak price) 低25%以上。

可是,后来真正选股的时候,这几个附加条件似乎都没有被很严格执行。

Tuesday, 30 June 2009

想嫁有钱人

以下的故事,是我很久以前收到的一封 fwd email。

x x x

一个年轻漂亮的美国女孩在美国一家大型网上论坛金融版上发表了这样一个问题帖:我怎样才能嫁给有钱人?

"我下面要说的都是心里话。本人25岁,非常漂亮,是那种让人惊艳的漂亮,谈吐文雅,有品位,想嫁给年薪 50万美元的人。

你也许会说我贪心,但在纽约年薪100万才算是中产, 本人的要求其实不高。这个版上有没有年薪超过 50万的人?你们都结婚了吗?我想请教各位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嫁给你们这样的有钱人?我约会过的人中,最有钱的年薪 25万,这似乎是我的上限。要住进纽约中心公园以西的高尚住宅区,年薪25万远远不够。

我是来诚心诚意请教的。有几个具体的问题:

一、有钱的单身汉一般都在哪里消磨时光? (请列出酒吧、饭店、健身房的名字和详细地址。)

二、我应该把目标定在哪个年龄段?

三、为什么有些富豪的妻子看起来相貌平平?我见过有些女孩,长相如同白开水,毫无吸引人的地方,但她们却能嫁入豪门。而单身酒吧里那些迷死人的美女却运气不佳。

四、你们怎么决定谁能做妻子,谁只能做女朋友? (我现在的目标是结婚。)"

——波尔斯女士.

.

下面是一个华尔街金融家的回帖:

"亲爱的波尔斯: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看完了贵帖,相信不少女士也有跟你类似的疑问。让我以一个投资专家的身份,对你的处境做一分析。

我年薪超过50万,符合你的择偶标准,所以请相信我并不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跟你结婚是个糟糕的经营决策,道理再明白不过,请听我解释。

抛开细枝末节,你所说的其实是一笔简单的"财""貌"交易:甲方提供迷人的外表,乙万出钱,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但是,这里有个致命的问题,你的美貌会消逝,但我的钱却不会无缘无故减少。事实上,我的收入很可能会逐年递增.而你不可能一年比一年漂亮。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是增值资产,你是贬值资产,不但贬值,而且是加速贬值! 你现在25,在未来的五年里,你仍可以保持窈窕的身段,俏丽的容貌,虽然每年略有退步。但美貌消逝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如果它是你仅有的资产,十年以后你的价值甚忧。

用华尔街术语说,每笔交易都有一个仓位,跟你交往属于"交易仓位"(trading position),一旦价值下跌就要立即抛售,而不宜长期持有——也就是你想要的婚姻。听起来很残忍,但对一件会加速贬值的物资,明智的选择是租赁,而不是购入。

年薪能超过50万的人,当然都不是傻瓜,因此我们只会跟你交往,但不会跟你结婚。所以我劝你不要苦苦寻找嫁给有钱人的秘方。顺便说一句,你倒可以想办法把自己变成年薪50万的人,这比碰到一个有钱的傻瓜的胜算要大。

希望我的回帖能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对"租赁"感兴趣,请跟我联系。"

——罗波.坎贝尔(J·P·摩根银行多种产业投资顾问)

Sunday, 28 June 2009

清点 Sungei Bagan 的资产

这是一篇于去年3月份发表在Cari论坛的旧文章。

当时和一位网友讨论 Sbagan 时,发觉它的主要活动不是种植业,而是投资。我计算一下它的总资产,觉得它的股价被低估,于是就把它放进我的 watch list 里。后来,在 RM2.40 时买了一点点。

文章内的数据,是根据2007年财报计算的,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对 sbagan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份最新的财报来自己算一下。。。

阅读全文。。。

Wednesday, 24 June 2009

简单投资: Net Working Capital 选股法。

这是 Graham 在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中建议的多种选股方法中,最著名而简单的一个策略。

或许是因为它背后的逻辑实在太过简单有力,不大有人相信它能够带来巨大的回酬。又或许是选股方法太过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单调、沉闷的重复同样的动作),执行起来不够刺激好玩,它也无法引起很多人的兴趣。然而,就这个简单的方法,让投资大师 Walter Schloss 在他的五十年投资生涯中,取得了平均 20% 的年回酬率。

先来看看这个投资方法背后的逻辑。

这个策略,就是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按照 Graham 的定义,Net Working Capital = current asset - total liabilities,也就是流动资产减掉总负债 (这个定义与今天的会计准则不一样,会计上的 net working capital 一般是指 current asset - current liabilities)。

Graham 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不是一家面临亏损的公司,内在价值没有理由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因为在计算 Net working capital 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计入 Fixed Asset。如果我们以 Net working capital 来代表公司的内在价值,那么我们就是把所有的固定资产的价值都当作零来看待了,这是对公司价值多么保守的估计!

如果我们能够以相等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它的 Fixed Asset 对我们来说,就已经是全部免费的了。若能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买入,那不是非常值得吗?因此,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交易的股票,是属于被非理性低估的股票。当价格恢复正常时,它应该要回到 Net Working Capital 以上的水平。

当然,投资股票要有一定的回酬率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安全边际,因此Graham 的建议,是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三分之二(67%)之价格买入,等到股价回到合理的水平,或已达到所要求得回酬率,就卖出。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逻辑是可行的。但人们会想: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好的交易吗?一家公司的股价低得这么不合理,会不会是有问题的公司?这种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Net working Capital 投资法有几个附带条件。

  1. 一定要分散投资。
  2. 不要买入正在面临亏损的公司。(或者,基于任何理由,你认为将会面临亏损/倒闭的公司)
  3. 第三,由于有些股票会出现长期被低估的情况。因此,如果两、三年内股价无法恢复到合理水平,也要卖出。

其中第1、2点是必须严格执行的。第3点有关持股时间的,则可根据个别情况调整。以 Walter Schloss 为例,他所买入的股票,平均持有时间为四年。

了解它的逻辑后,再来看:Net-Working-Capital 选股法,容易执行吗?

这个选股法应用起来蛮简单的。只需打开随便一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拿 current asset 减掉 total liabilities,再除以股票数量,就可以得出每股 Net working capital 是多少。只要公司的股价低于每股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三分之二、在过去几年又没见亏损,这支股票马上入选。如果股价不合标准,就 next。我们把上市公司一家一家拿来检验,选出10 支符合条件的股票来分散投资,整个买入过程就大功告成了。

(当然,在选股过程中可以加入其它的条件,比如说:零负债、股息高、现金雄厚、。。。等等。 一来可降低风险;二来可能提高回酬率。)

买入后要做什么呢?什么都不必做,就是等。看手上持有的哪一支股票价格上升到了我们所要求的水平,直接卖出,再寻找另一个符合买入条件的来取代它。如此周而复始的重复同一个动作(很闷哦。。。。),让投资组合不断的增值。

这实在是太简单了!

有些人会问,股价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实在有点不合理,真的能够找到这么多家公司来分散投资吗?(会不会都买到一些要死不活的公司?)这个问题,要你真的去寻找过,才会有答案。Walter Schloss 的成功,证明了这个策略在美国这个“有效”市场也是行得通的。

去年(2008),我本身也成立了一个 Net working capital 投资组合,来检验一下这个策略能不能在大马股市取得成功。目前,它还属于试验性阶段。

Monday, 22 June 2009

如何选出优质成长股: Fisher 选股法。

曾经有人问过 Fisher,他所拜访公司,和他真正买入的公司,数量上的比例是多少?Fisher 让他们猜。有人猜 250,有人猜 50。

Fisher 给的答案呢?是 2.5。

没有搞错,他只需要拜访两、三家公司,就可以找到一家来投资。原因简单,他不是每间公司都去拜访的。而且,Fisher 选股从来没有以财务报表作为选股的开端的。

Fisher 选股的第一个步骤。日常生活中,Fisher 认识很多的投资者,其中有一些是 Fisher 认为他们在选择成长股方面非常优秀的。Fisher 的投资灵感,大部分都是来自这些投资家。另外还有一小撮投资 idea 是源原自一些技术人员、科学家、生意人等。通常,只需跟这些人聊上几个小时,Fisher 就能够从中找到一些他感兴趣的公司。接下来,他会怎么做?这里,Fisher 说,他有三不做:

  1. 不在这时去接触公司管理层。
  2. 不会花几小时去仔细的视公司每年的财报、资产负债表的逐年变化等等。
  3. 不会去问 Broker 对这家公司的看法。

他会做的是,简单的瞄一下公司的财务报表,以了解公司的资本架构、财务状况。他也可能从公司 prospectus 中,去寻找一些他有兴趣知道的资讯,如公司的股东、赚幅、成本等。对公司有了初步了解后,他会进入第二步骤。

第二个步骤。Fisher 利用他的人脉、网络,尽可能去接触到和该公司有关联的人,如: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旧员工、等等。。。来打探公司的能力。这个环节是难度最高的。但 Fisher 有他的人脉。他说,一般上银行家都乐意作介绍人,让他认识那些他想接触的人,并和他们“闲聊”。那,如果用尽了所有人脉、办法,都接触不到有关的人物呢? 很简单,Fisher 干脆放弃研究这家公司,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

唯有当他从“闲聊”中收集到了该公司有关那 15 项检验标准 的大部分资讯时,Fisher 才会走到第三个步骤 -- 拜访公司。Fisher 说,唯有在你对一家公司有了近乎全面的了解后,你的拜访才有意义。你才能够知道要问什么问题、及该找哪一个人来问。当Fisher 决定去拜访一家公司时,其实对那家公司已经有了很大的了解了。拜访公司的管理层,只是在求证他打听回来的资讯,或填补一些空白。

总的来说,对于他所感兴趣的公司与所买入的公司在数量上的比例,Fisher 自己给的估计是:

  • 若是指 “有可能会去研究”的公司,那大约每 250 家公司才会有一家被他买进。
  • 若是说 “所研究的公司” 中,则约每 40~50 家公司才会有一家他会投资。
  • 若是他去拜访的公司,平均每 2.5 家公司就会有一家被他选中。

很多人看了上述 Fisher 选股的步骤,马上的反应是:花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寻找一支股票,值得吗?针对这种问题,Fisher 会反问: 环顾你周围,有什么事情是能够让你在第一年投入 $10,000 后,不必再作什么努力(每年只花一丁点儿的时间检查公司情况是否有变化),就可以在十年后得到 $100,000 回酬的? Fisher 认为,很难找到其它活动,能够像寻找成长股那样,以那么少时间,就可以换取那么高回酬的。

我本身也觉得,如果能够找到一家值得长期持有的成长股,所花的时间是值得的。这个时间,我愿意花。但我觉得,Fisher 方法的难度在于建构像Fisher那样那强大的人际关系网,那不是普通人能够随便做到的。还有,Fisher 那“闲聊”本事,我还有排才能学会。

.

Monday, 15 June 2009

平均数字。

问大家一个问题: 首先,根据统计,成年人的腰围平均是 32 寸。如果今天你要买件裤子给自己,请问你会买几号的裤子?

(想好答案才继续往下阅读)

阅读全文。。。

Sunday, 14 June 2009

经济学家的话。

甲乙两人乘气球升空遨游,因为风势很大,气球飘得很远,他们不知身在何方。 他们把气球下降至离地约20米,然后大声问一路过路人:“请问我们在什么地方?”路人回答:“你们在气球里。”甲对乙说,此公肯定是经济学家,因为他的答 案正确但一点用处都没有。

x x x

一位经济学家去华盛顿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当站在恐龙化石面前时,他对身边的游客说:“这只恐龙的岁数足足有20亿年零10个月。”

游客惊讶且恭敬地问道:“您从哪里得到如此准确的信息?”经济学家不无自豪地回答说:“10个月前我来此参观过。那时讲解员告诉我这只恐龙已经20亿岁了。”

x x x

甲:“听说经济学家总在说谎。你能否告诉我,如何判定他在说谎?” 乙:“经济学家大都比较诚实,很少掩饰。你只要注意他的嘴就行了,嘴一动,他就在说谎。”

x x x

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漂流到孤岛上,十分饥饿。

这时海面上漂來一个罐头。物理学家说:“我们可以用岩石对罐头施以动量,使其表层疲劳而断裂。”化学家说:“我们可以生火,然后把罐头加热,使它膨胀以至破裂。”经济学家则说:“假设我们有一个开罐头的起子……。”

x x x

三个计量经济学家外出打猎,遇上一只大鹿。

第一位扣动扳机,但未击中,左偏了一米。第二位计量经济学家随后射击,也未打中,右偏了一米。第三位先生没有开枪,但是却胜利地欢呼道:“我们确定了它的位置,我们能逮住它了。”

x x x

有人告诉一位数学家,一位理论经济学家和一位计量经济学家说,旁边那间黑灯瞎火的密闭房间里有只黑猫,看他们谁能逮得到。其实,房间里根本没有猫。

数学家先进去,拼命找那只并不存在的猫,结果发了疯,进了精神病院。

理论经济学家进去折腾一番,没找到猫,却不气馁,出来后还得 意洋洋地说,他可以搞一个数学模型,精确地描述他在房间里的运动轨迹。

计量经济学家蹑手蹑脚趟进黑房间,花了一个多钟头找寻那只并 不存在的猫。只听他在屋里大叫:“哎哟,脖子被猫挠了一下!”

.

Saturday, 13 June 2009

知不知道,其实 Socso 的保障是很好的?

保险,是理财的其中一个重要得环节。可是,对于 Socso 这个几乎人人都有的保险,很多人却是不大了解、也没什么兴趣要去了解的;尤其是华人。

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大家对 Socso 提供的保障有个初步的了解。想要知道得更深入的,可亲自浏览 perkeso 的官方网站:www.perkeso.gov.my

x x x

人们对Socso最大的误解是:只有在工作时发生的意外,才可以索赔。

阅读全文。。。

Friday, 12 June 2009

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从一个网友的 blog 里看到的。很有意思的一段谈话:

.

Thursday, 11 June 2009

LCC 简介。

很多人以为,LCC是以“薄利多销”为经营理念的。它们的机票价格这么低,是因为它们的利润微薄。

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LCC之所以能够提供这么低的票价,是因为它们的成本架构。 所有的LCC都想尽办法把成本尽量的压低, 再回馈给顾客的。 因此,机票价格比传统航空低了多少,就表示它们的成本降了多少。

事实上,成功的 LCC,如 southwest, Ryanair, AirAsia,它们的 profit margin 都比传统航空公司高。 因此,它们不怕经济不景气,不怕竞争,更不怕“资本雄厚”的其它大公司和它们打削价战。

它们是如何达到低成本、高利润的呢?成功 LCC 的运作模式一般拥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阅读全文。。。

Wednesday, 10 June 2009

东南亚的 LCC - (2008)

Note: 本文完成于 2008年2月,曾发表于cari论坛,是我为了研究 AirAsia 所作的功课。主要是由网上所搜寻得来的一些零碎资料拼凑而成的。

这一年多来,局势显然改变了许多。但这些历史资料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它可以让我们重温一下整个局势是如何变化着的。迟点,有时间的话,希望能够写一篇 2009 年的跟进报告。

本文共有十个部分:

阅读全文。。。

天然胶与人造胶手套的比较

其实,天然胶有很多比人造胶强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弹性非常好,戴上后手指的触觉也较敏感,这对于医生来说,(不论是做检查或手术),是非常重要的。也有研究显示天然胶的保护功能比人造胶好。

集结那么多品质上的优点,加上价格又便宜,所以天然胶手套在医药卫生领域遥遥领先于nitrile-glove,约有 75%的market share。(忘了从哪看过的数据,可能有误,请大家自己double-check。)

然而,天然胶手套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人会对橡胶敏感。这 latex-allergy主要是由天然胶内的某些蛋白质造成的。而人造胶补足了天然胶这方面的缺点,因为到目前为止它仍没有 allergy 的问题。

近年的发展:latex-glove已可采用一些技术如chlorinate和polymer-coating等,减低allergy的可能性。nitrile-glove的制造技术也使得它在弹性、舒适性、耐用性方面渐渐的达到天然胶的水平。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别已越来越小。

目前,在医药领域(尤其是动手术时),由于不能事先确定病人是否对橡胶敏感,为了安全起见(加上nitrile-glove的品质已有所改善),有些医院会规定医生只用 nitrile-glove。所以,近年来 nitrile-glove的需求增长率都比 latex-glove来得高。

有关天然胶与人造胶的比较、latex-allergy 的资料。

一些基本、大概的知识,可从各手套公司的网站上找到。(虽然,可能有点不够客观)。这里介绍两个:

  1. http://www.sealpolymer.com.my。(从 menu 点选 resource 项目)
  2. http://www.dontheglove.com 。这网站有4种手套 (latex, nitrile, vinyle, synthethic):分别介绍不同种类手套的优、缺点。还有一些比较详细文章(resource link在网页底部)。

以下的网站,可让有兴趣的人对这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

  1. http://professional.ansell.com.au。(从 menu 点选 Education项目,可以找到很多 .pdf 文件供 download。多数都是短篇文章还不错。)
  2. http://www.cardinal.com/us/en/solutions/latex/index.asp。(连 clinical study都有,比较学术性,我本身就没什么时间去看了。)

《三国外传》 之 司马懿与曹操

这是大约一年半前,在Cari论坛发表的一时兴起之作。现在只是把它重新整理、收录在这里。

故事有点长,内容是关于 Topglov 的发展。有兴趣者可以慢慢品尝。。。。

阅读全文。。。

Tuesday, 3 February 2009

Fisher Vs Graham: 分散投资。

很多人都说, fisher 反对分散投资。其实,在《Common Stock & Uncoomon Profit》中,Fisher 只是说:“ don't overstress diversification ”。请注意。。。他是说不要太强调分散,而不是说不要分散。

他希望大家不要太强调分散,是因为过于分散会降低了你所选股票的品质。而且,如果根据他所列出的 15 points 来选股的话,符合条件的股票数量绝对是很少的。然而,Fisher 也说,everybody make mistake,因此,适当的分散是必须的。

以下是 Fisher 在书中提议的分散程度:

首先,所投资的股项,必须是根据书中 15 points 选出来得。(只要符合大部分就可以了,未必要 15 项全部合格。)

  • 如果是投资于历史悠久的大型公司,投资额不要超过总额的20%。
  • 如果是投资于中型的公司,则每家公司的投资额不要超过 10%。
  • 若投资于小型、年轻的公司,则不要超过 5%。

换个角度来说,就是: 如果你选择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大型公司(如 Motorola),需要分散到 5 家公司。如果全部资金都投资于年轻小公司,则需要分散到 20 家。当然,投资组合也可以同时包含大型、中型、小型企业。

Fisher 给的理由是: 小型公司的增长潜能很大(股价可能在几年内上升几十、几百倍),但失败、倒闭风险也大,因而需要比较分散。大型公司的成长不可能太高,但胜在稳健、安全, 可以比较集中投资。另外,Fisher 也不鼓励把钱投资在两家相同领域(same industry)的大公司,这也是一种分散风险的要求。

当然,以上所说得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Fisher 说,如果一开始时某人投资了5家大型公司,每家公司占其投资额20%。 后来,其中一家公司的成长高于其它,使得它的市值增加到占投资额的 40%, 这种情况是可以接受的。

x x x

虽然选股方法不同,但单单就分散程度来讲,Fisher 和 Graham 的建议是相近的。

在 《The IntelligentInvestor》 中,Graham 给于保守型投资者(defensive investor)的建议,是分散投资于10~30 家公司。其实,Graham 也不鼓励过于分散的。(他自己的话: There should be adequate though not excessive diversification)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两人都比较鼓励投资者们把较大部分的资金投资于大型公司(这个“大部分”,可以是 40% 到 90%,由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承担程度而伸缩性决定)。同时,可用小部分的钱投资于一些较小型的公司。万一投入小公司的钱因为判断错误而损失掉了,从大型公司处所得到的稳健回酬还可以抵消掉这个损失,甚至使整个投资组合仍然取得正成长。

Fisher 与 Graham 的这种分配策略,说明了他们都非常注重资金的安全。在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中,Graham 给投资下了明确的定义。在他的定义中,资金的安全是 “投资” 所不能缺少的。如果没有确保资金的安全,任何的操作都只能称作 “投机”。适度的分散投资,就是维持资金安全的一种方法。

难懂的经济学。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的名言: 如果你觉得听懂了我说的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

x x x

克林顿和叶利钦在首脑会谈的间歇闲聊。叶利钦对克林顿说: “你知道吗,我遇到了一个麻烦。我有一百个卫兵,但其中一个是叛徒而我却无法确认是谁。”

听罢克 林顿说: “这算不了什么。令我苦恼的是我有一百个经济学家,而他们当中只有一人讲的是事实,可每一次都不是同一个人。”

x x x

问: 成为一个优秀经济学家的必备素质是什么?

答: 牢牢地抓住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且有意识地对它们进行痛苦而深奥的阐述。

x x x

问: 你应该到哪里发表论文?

答: 如果你能理解并能证明,那么就寄给数学杂志; 如果你能理解但无法证明,那么就寄给物理学杂志; 如果你不能理解但能证明,那么就寄给经济学杂志。

Sunday, 1 February 2009

《Common Stock & Uncommon Profit》 读后感。

Fisher 在本书中介绍的投资策略,是寻找到一些好公司,投入资金后就长期持有。为了确认公司能够维持长期成长,公司的管理层的素质、员工的团队合作、工作环境及文化、公司的未来展望,等等因素就显得重要得多了。因此,Fisher 分析公司时,首重“人”的因素而不是财报里的数字。这点与 Graham 非常不同。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觉,是非常佩服 Fisher, 他竟然有办法对一家公司的这么多方面取得了解,实在不容易。

第二个感觉,是觉得我自己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学会 fisher 的选股方法。

对于一家公司,要对 Fisher 列出的 15 points 取得充分的了解,真的很不容易。而 Fisher 自己的做法呢,是“闲聊” (Scutterbutt)。他找公司的职员聊,找公司的顾客聊,找公司的供应商聊,收集了足够得上资讯后,再找公司的管理层聊。我觉得,他的这种“聊天”考察 法,是一种艺术,也跟个人的性格有关。如果不是一个很会说话、交际的人,要学这“闲聊”技巧不容易。而且,还要拥有足够强大的人脉和网络,才能取得真正深入、有用的讯息。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在聊天的过程中,对他人所说的话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些都是很高的艺术,是不容易学到的。

读完了这本书, 考量了本身的能力,我还是决定让自己的投资策略,暂时偏向 graham 的资产价值选股法。

不过,Graham 的选股法也有缺点。用他的资产选股法,需要不断的寻找被低估的股,并进行分散投资;而价值回升后,就得卖出,另外再寻找别的投资对象。这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而 Fisher 的方法呢,只要找到几家值得长期持有的公司,把钱投入后,就可以几十年高枕无忧了。(每年只需花一点点时间来监督, 检查看公司基本面有没有变化)。一个人若要取得真正财务自由,Fisher 的投资法显然更胜一筹。(虽然,Fisher 的方法的回酬率可能比 Graham 的低一点点;但只少赚那一点点差别就可以换取许多自由的时间,是非常值得的。)

所以,我还会继续学习如何选择成长股。希望过几年(或是十几年?),对选择长期成长股累积了足够得的信心后,能够渐渐偏向 Fisher 的投资法。

Monday, 19 January 2009

好书分享:《Common Stock & Uncommon Profit》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教导读者如何选出值得长期持有的成长股。

Fisher 认为,值得长期持有的,必须是能够长期保持成长的公司。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才能够保持连续几十年的高成长呢?

在这本书中,Fisher 列出了 15 个检验标准:

  • 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足够的市场潜能,至少几年内营业额能否取得大幅的增长?
  • 为了在现有产品的增长潜能放缓时,能够进一步使公司的营业额保持增长,管理层是不是有决心去持续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
  • 以公司的规模来看,它的研发部门(R&D)的效率如何?
  • 公司有没有高人一等的营销组织(sales organization) ?
  • 公司的的赚幅(profit margin)高不高?
  • 公司做了什么事,以维持或改善其赚幅?
  • 公司的劳资和人事关系 (labour & personnel relations) 是否维持得很好?
  • 公司的行政人员关系 (executive relations) 是否维持得很好?
  • 公司管理层的深度够吗?
  • 公司的成本分析与会计管理做的如何?
  • 在其行业中,公司有什么独到之处,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线索,以了解此公司相对于其竞争者,有什么突出?
  • 公司对于其本身的盈利展望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 在公司的成长中,会不会涉及大量的发股融资(equity fincancing),而冲淡了现有股东的权益?
  • 管理层是不是只向投资者们报喜不报忧(在公司运作良好时畅所欲言,面对问题时三缄其口)?
  • 管理层是否拥有毋庸置疑的诚信?

与 Graham 成为非常强烈的对比,Fisher 考量一家公司制不值得投资时,主要着重于“人”的因素,而不是财务报告里的数字。他列出的 15 个检验标准中,除了 profit margin 可以从财务报告中得知之外,其它的都必须通过各种管道来考察。然而,正是这些财报中没有反映出来的因素,决定了一家公司能否长期的维持成长动力。

我们只需根据以上这些标准找到几家好公司,以合适的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往后,除了每年进行一些轻松的监督工作,我们几乎不必再做什么,就可以持续几十年享有不错的投资回酬了。

Thursday, 15 January 2009

经济大师。。。。

  • 英国首相邱吉尔说:“两个经济学家讨论一个问题,通常得出两种结论;如果其中一人为著名经济学家,结论必有三个以上。”
  • 经济学家第一定律:对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而言,一定存在着一位实力旗鼓相当的同时观点又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第二定律:他们都是错的。
  • 唯有经济学这一门学科,会出现两位学者互唱反调,而他们却分享着同一个诺贝尔奖。(Myrdal 与 Hayek 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x x x x x

有两个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天才青年,他们经常为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争辩不休。

一天饭后去散步,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两位杰出青年又争了 起来,正在难分高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五千万。五千万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呢?乙 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得出 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五千万。  

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一堆狗屎,这时候乙开始剧烈的反胃,而甲也有点心疼刚才花掉的五千万了。于是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五千万。于是,甲毫 不犹豫吃了下去!甲心满意足的收回了五千万。可突然,天才们同时嚎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却白白的吃了两堆狗屎!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泰斗给出解 释。 听了两位高足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嚎啕大哭起来。好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泰斗颤巍巍的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 “1 亿啊!1 亿啊!我亲爱 的同学,我代表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1个亿的产值!”

Sunday, 11 January 2009

隔夜美国股市对马股每日波动的影响。

初入股市者,应该都会听过这样的话:

“每天,大马股市的波动会受到美国股市的影响。如果前一晚美国股市是上升的,那么今天大马股市多数都会上升。”

曾经相信这句话并以为能够根据这个规律赚快钱的人,不在少数。其实,只要稍用常理推论,就可知道想要以这么简单的市场规律来赚钱,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很多人都要等到真正投入其中才发觉情他们根本无法从中获取利润。

为什么这句话会不断的吸引投资新手呢?原因很简单: 从统计数字上来看,它似乎是对的。以下,我就以简单的统计来说明,为什么人们无法从这个看似正确的论调中赚取利润。(希望能帮助说服一些人,让他们少走点冤枉路。)

阅读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